慢性应激

作者: 童话onepiece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22:56 被阅读0次

慢性应激也称为长期应激,这个名词由两个词组成,所以要想理解什么是慢性应激,首先要了解一下“慢性”和“应激”都分别是什么含义。

首先,应激亦称“压力”、“紧张”。指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是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导致应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应激,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诸如人体健康、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付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得社会支持的质与量等,均可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应激时,内脏器官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大脑中枢接受外界刺激后,信息传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激素释放因子,然后又激发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以应付紧急情况。

应激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应激源,即造成应激或紧张的刺激物;(2) 应激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3) 应激反应,即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亦称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

在了解到应激结构之后,关于“慢性”的含义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应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引起应激的事件持续时间也较长,即应激源会长期存在且造成的应激反应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着,这样的现象就称之为慢性应激了。

但对于慢性应激单单理解它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我想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来更加彻底全面的理解慢性应激的产生与应对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些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但提及遭受了慢性应激且良好应对的实例,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的人就是廖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日子,有大量关于当时幸存者现如今生活状态的报道,廖智就是当时的幸存者之一。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房屋的坍塌世界的黑暗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这时产生的应激仅仅是急性应激。地震使得灾区的电力设施遭到破坏,道路中断,大型机械等救援物资无法到达。废墟中的人被水泥、砖块和楼板一层层压在下面,单凭人手很难开展有效的救援。黑暗之中,信心和生命力都在缓慢流逝。廖智说我一开始就知道我的腿可能完了,因为我的右腿在掉下去的时候是被一根钢筋从脚底板刺穿进去了,所以那个时候就有很明确的烧灼感,那个烧灼感一直伴随我过了很多个小时,后面就麻掉了,我整个左侧的身体就觉得很麻,我自己用手掐都没什么感觉,所以那个时候会觉得其实挺生不如死的。头上的预制板一直在往下滑,我就会一直看到那个板,好像要把我头压碎的那种幻想,一直在我的头脑里面,所以这种疼是伴随着一种死亡的恐惧的,你不知道疼到什么时候,有没有结束的时间或者就死在这里了,一直就是在疼痛中死去,这种感觉是很绝望的感觉,所以它会加重这种疼痛感。经历过这样漫长的恐惧,加之被救出来就不得不接受被截肢的现实,长时间存在巨大的意外变故,让她产生了慢性应激。这时,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例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在认知方面也会出现偏执等现象。

慢性应激

作为一名舞蹈老师却失去赖以生存的双腿,作为一位母亲却失去了出生不久的孩子与家庭,在经历这样大的变故之后,廖智却在短时间内恢复坚强,并产生了想要继续跳舞的念头,这样强大的应激能力,给如何应对慢性应激提供了很好的案例。首先对于个人来说,以前的她就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在面对应激事件时,能够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就像她说的,“其实截肢的事情对我影响并不大,可能因为我也比较好动,我在床上没有了腿,我也用屁股走来走去的,在床上在轮椅上,一直觉得自己还能生活。”只要还能生活,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呢?但单单个人的管理是不够的,有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记者问她:“是什么能让你支撑下来?”的时候,她的回答十分触动我“我觉得在地震之后有一件事情让我觉得很特别,就是地震之前,我感受到人跟人之间很多时候是匆忙地相处,或者是比较冷漠地对待,但是地震之后作为一个特别被关注的人,从我送进医院第一天,医生护士就特别照顾我,到后面转院也是让我第一批转,然后在医院里面很多的志愿者也是常常来看我,我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以前从来没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这么多温暖的,而且他们真的会为我流眼泪,当我在开玩笑的时候他们就跟着笑,我觉得这种东西在我的心中是很有力量的,我会觉得可能以前会对这些情感的态度,就是我们虽然很好,但是没有觉得真的可以共患难,但在那一刻我真的是很感动的。” 在经历伤痛的同时,她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父母、医生、护士、志愿者、复健师,这些人都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有足够的力量去把精力转移到曾经热爱的舞蹈中去,而她充满意志力的动人舞姿,鼓舞了更多和她一样经历的人们,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美好。

慢性应激

总而言之,慢性应激并不可怕,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都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它。这样就更加能体现心理学的重要性,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很好的帮助个体更快的走出阴霾,重新面对生活 享受生活。

相关文章

  • 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也称为长期应激,这个名词由两个词组成,所以要想理解什么是慢性应激,首先要了解一下“慢性”和“应激”都分别是...

  • 慢性应激

    《研究生慢性疾病》2017.09.23晚上课程 180 夜行人 简书作者 2017.09.23 22:55 打开A...

  • 慢性应激

    讲师:林海峰 整编:李克红 之所以我们会在关于心情对身体的影响这个课堂,做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在过去的15年,...

  • 我们可以更幸福

    ——每天一点心理学2019.3.20 内容来自《心理学与生活》 先温习几个定义: 应激、应激源、急性应激、慢性应激...

  • 【整体自然医学】最大的健康风险——林海峰

    所有慢性疾病,都是急性应急事件发生,未能及时消除致病因素,使得急性应激反应转为慢性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级代偿反应,...

  • 最大的健康风险

    所有慢性疾病,都是急性应急事件发生,未能及时消除致病因素,使得急性应激反应转为慢性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级代偿反应,...

  • 最大的健康风险

    所有慢性疾病,都是急性应急事件发生,未能及时消除致病因素,使得急性应激反应转为慢性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级代偿反应,...

  • 最大健康风险

    所有慢性疾病,都是急性应急事件发生,未能及时消除致病因素,使得急性应激反应转为慢性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级代偿反应,...

  • 低血压,低血糖是最大健康危机

    所有慢性疾病,都是急性应急事件发生,未能及时消除致病因素,使得急性应激反应转为慢性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级代偿反应,...

  • 最大的健康风险:低血糖,低血压,缺氧

    所有慢性疾病,都是急性应急事件发生,未能及时消除致病因素,使得急性应激反应转为慢性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级代偿反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慢性应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me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