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成长的标志是什么?
1.
昨天,办公室来了一名新同事,96年出生的,过来接替人资工作。人长得秀气内敛,不过看起来稚嫩单纯。
听说还有一位同事也是入职人资岗位,是其他分公司的前台,现在已经在深圳培训了,培训结束后就到公司报道。
其实,同事从4月中旬提出调动申请,如今时间已过去快3个月了。一直在等新人来交接,苦于无人来,一个月来打两份工,拿一份工资,确实令人敬佩。
想起刚毕业那年,当时也是一个小年轻,对人毕恭毕敬,不懂就问,也算有所成长。不过,行政后勤工作需要胆大心细,心细有,但胆子不大,也不喜欢交接,更不喜欢枯燥乏味的重复性任务。
于是,从新奇到失望,用了2年的时间。后来,重新找工作,终于还是逃不掉第一份工作的魔爪,依然走在行政后勤的路上,仍然在跟自己对抗,奈何要养活自己。
如今,看着这位小年轻,我当然无法揣摩,也没心思去探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工作稳定,周末双休,五险两金齐全,铁饭碗,家里人也倍儿有面。”
诚然,这样的工作挺好的,世上难求。
我不知道选人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工作经历?学业背景?人品和能力?家庭背景?
或许都不是,或许都是。
总之,看着个人的工作经历,不禁感叹,先就业再择业,还是一开始就直奔个人喜好,亦或是不断探索?
从一开始,可以坚定职业规划和发展的人是幸福的,凭着满腔热情,不停地走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日日精进,不断突破自己!
2.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成就了如今的他,假使经历和记忆抽拔掉,他还会是他吗?
阿城老师出版的文字里,大多是关于六七十年代的事,那十年的知青岁月,上山下乡劳作改造,到出国定居,投身于编剧事业。
如果没有那十年,阿城老师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文字里就没有文革十年的记忆,也没有后面的寻根文学。
父辈不识字,只会辛苦劳作,努力挣钱,养家糊口。肚子填饱了,但见识却未能与时俱进,终是无法谈古论今。现在衰老得更快了,步履蹒跚,慢慢地,耳背口拙,这是生命的完整轨迹,岁月催人老。
走到七十而不逾矩的人生阶段,回首心酸苍茫往事,他们只是说年轻时,什么苦头都吃过。时常饿肚子,大雨里干活,雨里来雨里去,全身湿透无干衣服换洗,柴草潮湿生不了火,屋漏用脸盆盛装雨水,屋里顿时响起滴滴答答的节奏声。
如今,他们更多的是感慨生命的无力,走到生命的尽头,没有对荣华富贵的期待,只希望子女后代健康平安,有所受折有所收获,日子比上一辈过得好一些就好了。
早就想深入了解父辈的光阴岁月,奈何他们不善言辞,也没法满足我的了解欲望,只是不停地再重复曾经说过的陈年往事。
后来,在文章里,我读到知青上山下乡的岁月,也看到农民生活的原貌,或许不识字的父辈就是知青们眼中老实巴交的乡下人。
养家糊口的确是他们一生的努力,而他们的成长也始终离不开生存,从小平房到盖二三层楼,这不也是最大的成功吗?
3.
在物质充盈的年代,我们该如何成长?我们又该怎样定义自己的人生?如何对得起来到人间世的这一程呢?
不说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他朝金榜题名,为朝廷奉献毕生所学,再享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
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从一个部门最底层的工种做起,经过千般锤炼终于大器晚成,凭着专业技能和管理素养,当上了部门一把手,甚至是公司董事长,这是一段多么励志的故事,堪称学习的成长典型。
然而,背后的故事又是怎么发展,我们又得到多少呢?长袖善舞,狐假虎威,借力打力,见风使舵……
为了个人利益,动用手中的权利,表面上按照程序走,不敢越雷池半步,暗地里又是如何暗流涌动,剑拔弩张的?
是的,当你个人的情绪低落时,你关注的事物更多的是阴暗面,哪怕那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但足以让你措手不及,颠覆你的三观。
说来也是,如果不能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做点利于自己及家人的事情,那当初拼尽全力,又是为何?那也是人之本性,不过像披着羊皮的狼那样,为了掩人耳目罢了。
当你也到了那个高度,可能你也会有样学样,而且极其艺术性,一切事情布置得天衣无缝,只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
为了个人的真正成长,每个人都在卯足力气往前腾挪,我当然也不例外。时常怀疑,个人的努力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你无法跟身处的小环境一直较劲,那样受伤的人肯定是自己。
放弃自我地随波逐流,但又不允许自己那样做。于是,这样你来我往之间,势均力敌的情况最好。自我超越现实时,明显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而现实击垮自我时,萎靡不振,溃不成军。
或许,认清了现实也该算是一种成长吧?一切不能较真,一认真了你就输了,可是不认真,你同样也是输啊!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太单纯了,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也没有见过各种龌蹉不堪的事情,于是听风便是雨?
可怕的是,犯错成本逐年增加,我该如何面对愚昧无知的自己?又该怎么客观地去看待身边的人呢?怎么经过妥善处理事情呢?
七年的工作经历能换来一个不一样的转身吗?继续不带目的的努力有效果吗?
一个人真正成长了,他会很淡定地面对生命给予的一切遭遇,好的坏的都接受,然后采取行动去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