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妈和朋友出去旅游,把老爸放在我家里,照顾老爸的生活让我思考自己以后的老年生活。 恰巧最近看到一篇微信文章《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一个妈妈写的,让我看后心有戚戚。
这位妈妈和丈夫两个人原来是省城某研究所研究员,有两个儿子,一个人大毕业、一个清华毕业,都留在北京工作,并且也有了150平方的大房子,也算功德圆满。老两口退休后到处旅游,在云南也长住了两年,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也不想去北京打扰孩子们的生活,虽然还是挺想他们的。
他们想着老了走不动了,就请个保姆照顾自己就好,但是换了五六个保姆后,发现都不尽如人意,还是靠自己好了。随着年纪增长,两人一个有了高血压,一个有了糖尿病。有一天丈夫突发脑溢血,妻子慌了神,邻居帮忙打120送入医院,自己也吓得晕倒了,幸好邻居发现也送到医院。孩子们从北京赶回老家省城医院看望父母。身体好一些了,怕耽误孩子工作就赶孩子回北京了。
两个人回家后商量了,还是去养老院省事。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没什么好带走的,就花时间整理了两个儿子小时候的照片和视频,各自存入两个ipad给两个小孩,自己存了一份带到养老院,聊以慰藉相思之苦。
看完文章,我很难过,但觉得又很无奈,很复杂的心情。这个故事中老人的设想也是自己之前的设想,我想我也不会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的,我觉得会自在很多。但年纪大了真的会变的。外婆年轻时候是多要强的一个人,各种爱好各种玩,现在也很想和儿女们住在一起,但是大家都没和她在一起,保姆换了20多个,也实在没办法。
老爸老妈也老了,我也没多少时间陪他们,老爸喜欢逛西湖,因为走不动,又可能随时想要上厕所,必须有个人看着。有几天,我会带着老爸慢慢逛着,爸爸和我聊聊天,我觉得挺惬意的。但过不了多久,我就会心不在焉,想着没写完的材料,想着没做完的事情,心里七上八下地着急。
一直说要带爸妈去日本转一下,但是,发现老爸转悠白堤、孤山就有些喘,心里又有些打鼓,这样子可能根本玩不了啥,这还要不要带他去呢,可是,我不带他去,谁还能带他去呢。
老爸以前还喜欢写写毛笔字,自从小脑出血做过开颅手术后,头脑反应慢了,牌也不打了,字也不写了,可能觉得费劲,现在只剩下一个爱好,那就是吃了。如果我那天买回鱼来,他就会很高兴,早早到厨房看我有没做鱼,倒好老酒等着吃。
我是一个对吃很不讲究的人,所以不怎么会做菜,平时吃饭就对付着吃,老爸这么庄重地等着吃好吃的,让我很有些压力,同时会有些鄙视。我知道鄙视老爸是不对的,但我实在觉得,如果生活只剩下吃,这也是很悲催的事情。但是,相反的,我会很认真的对待我儿子的营养搭配,给他做好吃的。
我对自己这么截然相反的态度感到惊讶,所以深刻反省一下自己。如果把老爸当做小孩,他步履蹒跚就是小孩的学步,他说话说不清楚就是小孩的牙牙学语,我们对于花在小孩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是不遗余力的,为什么不舍得花时间到老人身上?
最近热播的《都挺好》电视剧,里面的爸爸是比较作,但其实大部分老人不至于到这个份上,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希望得到孩子们更多的关注。而孩子们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时间都非常地宝贵,都把时间花到能产生经济利益的上面去了。
以上是关于时间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的问题。
家里房子其实是够大的,就像前面那个妈妈说的,儿子家都有150平方,但也不想去打搅他们。私密空间对于成年人确实是比较注重的,毕竟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两夫妻都会因为一点生活习惯拌嘴一辈子,再要加上长辈,看不惯不说不快,说了对方也不舒服。这有时候真的不是“孝顺”两个字可以涵盖的。
写了这么多,我也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产生畏惧,毕竟人都有老的一天。我现在能想到的只能是,好好保养身体,尽量不给孩子增加负担;培养自己的爱好,让生活丰富多彩,人生更有意义;多赚点钱,能用资金解决的问题尽量用资金解决;再有就是一定要有一群朋友,最好能集体养老来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