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写的解读,当时状态很差。不过每一次写都会不一样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同样是写江南秋天,杜牧却不是身在其中,而是遥寄。整首诗歌都有一种千里遥望的隐约。因为太隐约了,很难察觉到诗人的怀念,却仿佛他是身在其中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首句里就有这种隐约的遥望。但这也是江南景物的特点,青山如黛,总是隐约在雾气中,山水遥遥,像水墨画一样渺远。即使已深秋,江南草木也是绿的,秋天清晨江南喜欢起雾,绿树在白色雾中,和《枫桥夜泊》一样,让人感到冷冷的秋意。
但二十四桥明月,真的写的太美了。二十四桥总是让人想起江南那么多石桥,每一桥下都是明月倒映。又让人想,长桥连绵的桥拱,波光盈盈,明月与灯映照。无论是哪一种,江南水与月的夜,都让人倾倒,这里又有那种隐约渺远的怀念,因为只有回忆才这样笼统,整体。
因为二十四桥明月夜太美,以至于“玉人何处”都没有那么惊艳。但这里依然有隐约的怀念,玉人在哪里呢?无论在哪里,总是在江南如此美的明月映照下,在水乡美丽的桥边,在诗人无尽的思绪中。江南的秋夜的明亮,绮丽,繁华都在诗句里了。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汉字本身的特点,汉字的表意,使得每一个字都高度凝练。语言体系的成熟,也使得诗人使用这些形式已经非常纯熟,当情感和语言合一之后,真理一瞬间涌现,出现杰作。我们的诵读和理解,使得诞生之初凝聚在文字中的情感,再一次苏醒了。
如果你也有一天写一写自己对遥远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人的思念,那无论他在哪里,你都会去想象他在的地方,他在干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吧。假如恰好那个城市,那个地方也是你特别喜欢的地方,你的思念里就有对这一切的想念,因为有这样的远方存在,所以当下的一切也都会越发生动起来。
扬州的地理位置在长江北岸,但文化上,被归为江南,古往今来,写扬州的诗歌真的太多了,请你利用网络,搜索其他著名的写扬州的诗歌,抄写下来。搜索一下,扬州有哪些名胜古迹。【我特别喜欢那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你可以搜一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