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三十来岁的朋友跟我说,总是想要在事业之余学习一些技能或者看一下书,但每每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朋友说记忆力方面随年龄增长而愈发糟糕或者缺乏相关的基础来理解阅读内容,或者说完全静不下心来。他们感到十分苦恼,而我也一度思考过终身学习的问题,虽然并不是十分能够讲出些有用的建议,但至少谈谈我的看法,或许会有所启发。 ——写在前面
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总有种在时空隧道穿行的感觉,世界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眨眼之间,许多事物都遗留在历史长河中。在硅时代,世界各处的研究所和大公司都在快速地改造着人类的生活状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稍微不注意,就有种“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感觉,恍如隔世。回顾一下过去几年衣食住行的变化,便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点。科技的进步和讯息的爆炸从根本上要求我们要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动,否则必将跟不上社会的节奏,生活和事业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贯穿一生的学习成了必不可少的理念。
而以往的观念中,人们总是默许,青少年时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期,一旦到了三四十岁,大脑就会迟钝,学习能力完全跟不上,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其实,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并不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有明显地下降(我深有体会,因为这么多年来我的记忆力一如既往的十分糟糕,没有任何变化)。实际上,许多人感觉到自身记忆力变差是因为他们在成年独立后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少,而缺乏对记忆能力进行训练。成年人一般凭借已有的技能就能谋生,也逐渐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阅读的爱好,而一旦想要学习时候,就会感到记忆能力的困难。
诚然,记忆力在整个学习中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其实真正的学习并不十分依赖记忆力,理解能力对学习成果的贡献要更胜一筹。下等的记忆法是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中等的记忆需要依靠联想旧知识甚至构建风马牛不相及的关联来记忆新知识,而上等的记忆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之上的——而世间万物是可理解的,无论是深奥难解的科学定律还是浩如烟海的英语单词,基本上都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只有对知识的本质和逻辑理解透彻,才能不费劲地进行记忆,而且这种记忆是长久性的,哪怕后来结论有所遗忘,仍然能够从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则出发进行推演,得到记忆中的东西。或者面对问题时,能够知道从何下手,又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从而重新翻阅书籍来解决问题。作为一名严格的唯物主义实在论者,我对此深信不疑。我也以此方法用在我的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我几乎不背诵任何东西,我只掌握最为根本的概念和规律,其他的交给我的语言能力。(我一直这样想,书毕竟都是人写的,他也是根据事实本质进行描述的。。。哎,这也是我只能上末流211大学的缘故吧)
思维导图若要重新开始学习,请相信大脑能够接受存储的信息是十分巨大的,不用担忧记忆力方面的问题,而只需要理解基本概念和对事物的逻辑演绎,一旦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记忆便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成年人的学习有一大优势,那就是随着年纪增长,以往积累的各方面知识和所谓“世面”,都有帮助于理解所学习的事物,获取技能的速度也更快。方法论通则百科全通,往昔的丰富经历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现有的状态,只不过是要多去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而不拘泥于现有的学习模式。进入一个新领域,最好的方法就是沉浸于该领域的气氛中,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该领域的情况,快速地把握其中的节拍和相关的学习方法。
说到静不下心来读书,不过是个勉强的借口。世上很多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和企业管理者,哪一个的生活比我们平静,但他们始终坚持读书的习惯。“虽说有经验者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最能胜任。”而在我看来,人们的日常需求是极其简单的,外来的很多多余事物都是广告宣传造成的。一旦认清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会活得轻松,时间也就自然饱余多了。哪怕工作实在繁忙,也应该挤出时间来阅读,学习技能提高自身价值也罢;但当涉猎,见往事尔也罢。培根说读书用处有三:怡神旷心(delight),増趣添雅(ornament)和长才益智(ability)。打开一本书,或知晓世界宇宙之现状,或品味诗词文章的美妙,或感受古来今往各种未能去经历的生活。这其中奥妙,不就足以让人度过一个个烦闷的午后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