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尽我之所能与判断力之所及,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希波克拉底誓言
最近在追一部剧,名字叫《柳叶刀》 ,是一部医疗题材电视剧,剧中两大男主,顾明道和李肖一,既是同事又是同学好友知己。撇开剧中对医疗黑暗的刻画不谈,只谈这两个人物,如果我是病人,我会更愿意让顾明道来为我治病。
(左李肖一,右顾明道)剧中顾明道经常为自己不能治好病人或者病人生命垂危时感到难过,“当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也在身体力行的践行这句话,他对病人总是格外的耐心,因为他明白“一个生病的人,心理体积会缩小,会变异,会生出很多尖锐细碎的东西,像婴儿那样容易自伤”,他完全懂得患者的弱势心理,且愿意安抚。
李肖一也未必就是不懂,他或许懂但不愿意去安抚,在他看来一个医生只要治好病就行了,就算治不好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然而在真正的白衣人看来,一名医生是不能将死亡视为合理的,死亡是医学的耻辱。
白衣天使,应该是一种信仰,其终极目标是拒绝死亡,挽救生命。
《精神明亮的人》二这种信仰本质上来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因为尊重生命,所以能体恤生命的痛苦,能理解患者的弱势心理。因为敬畏生命,所以不能接受非自然死亡,不能接受医学现实的无能导致了患者的死亡。只有拥有这样的信仰,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患者,面对自己的工作,它必须是崇高的,高尚的,有信仰的,而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谋生”。
很遗憾,今天的医疗现实是医生对病人的咨询总是显得不耐烦,几分钟就打卡了,有病人家属向大夫送红包,还有人在手术室门口跪下来……王开岭在1999年写下的这篇文章《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见你》在将近20年后的今天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想到这两天的疫苗事件,医院接收这些疫苗的时候有没有人发现它是假的,当医生把疫苗注射进小孩子的身体里时知道吗?当传闻中打了狂犬疫苗后的女士去世后给她打疫苗的医生有想过为什么有怀疑过疫苗的质量以防万一吗?
当然了这一切事关体系,制度的完善问题,不是要求医生就能做好的,但是医生自己对这些事的态度呢?当一个医生接受患者的红包那刻起,我认为他已经不配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某种程度上,医德比医术更重要。
王开岭这篇文章比较长,起了几个小标题串起了整篇文章:角色体验,托马斯誓言,死亡:医学的耻辱,医学的身份,你准备好了吗。
作为一名医者,首先要学会角色体验,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弱势心理,将托马斯誓言牢记在心,面对死亡感到耻辱,明白自己医学的身份,做好准备迎接病人信任,全力以赴医治病人。
我并不希望像顾明道那样的大夫仅仅只能在电视剧当中看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