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哲学的眼光体悟生活

用哲学的眼光体悟生活

作者: 军范律政 | 来源:发表于2022-12-20 23:15 被阅读0次

    01

    提到哲学,一下子有点唬人,但读了王德峰老师《在寻觅的意义》一书中对哲学的阐释后,感觉哲学顿时亲切了起来。

    哲学并不是黑格尔、叔本华等一大众外国名人高深的著作,原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天书,连翻译过来的文章也很难有耐心去理解,其实,也理解不了。

    但哲学的大门好像被这些外国名人把占着,让我们望而生畏,不敢去接触,有时候连尝试理解的勇气都没有。

    而王德峰老师告诉我们,哲学其实就是思考,去阐述意义,不停地探求何为,不停地问为什么。

    我最熟悉的例子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对很多现象问为什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就是哲学的思维,就会产生智慧。

    哲学是需要一点生活经历的,高中生对哲学的理解,当然只是一些背记的内容而已,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简单。

    一思考,就会触及哲学;一创作,就会产生艺术。

    哲学、艺术看似很高大上的存在,却又是那样的自然与普遍。

    如果老师出一道题目,画一张祖母的画像,或者写一篇祖母的文章,任务一下来,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太难了,虽然自己对祖母的印象很深刻,但正因为太熟悉,脑子里的那个形象就在那里,但是有什么可写可画的呢?

    从应该的角度讲,毫无创作乐趣,当然也谈不上创作,只是完成作业而已。

    但是如果一个人和祖母的感情很深,是祖母把他一手带大的,他本来想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将来好好报答祖母的恩情。

    结果,刚大学毕业,马上就要工作,可以回报祖母了,祖母却不幸离世了,这种巨大的悲痛无以言表。

    想起祖母对自己的关照,一切历历在目,于是他拿起画笔,流着热泪把记忆深处祖母的慈爱的微笑画在面板上,看着床头祖母的画像,他又不自觉地打开电脑,在网上写下自己对祖母的思念之情,情到深处,常常泪珠滴在键盘上,而他对祖母的哀思,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又感动了很多网友。

    祖母的画像连同这些真情实意的文字一定是非常好的作品,别人看到这幅画像,看到这些文字,也会想起自己思念的亲人,不一定也是祖母,可能是奶奶,甚至是爷爷等,这些生前给了自己无限疼爱的人。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是用灵魂在创作,有时候我们也说这样的作品有温度。

    02

    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哲学,还是艺术,都是主观的感受,是情感的呈现,是非理性的,和数字、理性等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你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大科学家,他们本身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在进行哲学思考,甚至宗教思考。

    此刻,科学、哲学、宗教走到了一起。

    也许,这一切本来同源,只是各自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表达的深浅了不一样。

    现在记载的是富兰克林发明电,受迪生发明电灯,当然也有其它说法,谁发明的不重要,发明的什么也不重要,我们想讨论的是这些是被发明出来的吗?

    什么是发明呢?是发现,还是创造?

    我想,说是发现更靠谱一些。

    包括大街上跑的汽车,不管是电动、混动、还是燃油车,他们都是通过各种技术来实现人类的代步功能。

    这些技术绝不是发明出来的,是被发现后,再用外在的机械、电气等综合技术把各种功能呈现出来,各种功能的综合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人开着车,跑了。

    既然电、电灯、车子等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被制造,凭空打造出的,那说明,我们所能感知和未感知的一切都本已存在。

    《易经》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道和器,就对应了我们上面说的本来就存在的道,和人类表现这些道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器具。

    我们再肤浅一点理解,道理和器具,虽然这样理解不一定正确,但有助于模拟对道和器的理解。

    人们利用水滴石穿的道理来制造了水刀,可以用来做手术。

    当然,我这样来比喻道和器不一定正确,但我想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抛下砖试试。

    03

    现在物质可谓是超级丰富,你随便进一个超市看看,五颜六色,全是来满足耳鼻舌眼身意,佛学称六根六识。

    按理说,这么多物质来满足欲望可供选择,人们应该空前的幸福和开心啊。

    如果说大山深处的穷困者因为匮乏而不开心,为什么城市里的白领,还有一些高官富人也有焦虑,也会不开心呢?甚至大多数搬砖魂也吵吵着焦虑、压力山大呢?

    王德峰老师集中外智慧研究后传递给我们的是,物质只是满足了心灵的一半,另一半的精神家园却多半是荒芜的。

    深以为然。

    我们大多数人别说关注精神家园了,连整个心灵都没精力来瞅一下,表面上看似忙碌无比,却与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远,目标越来越无法实现。

    但我们仍然要对心灵家园引起重视,这或许是每一个人在生命延续得到基本保障后,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心灵家园上。

    因为,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感受幸福和喜乐,全在这了。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心灵家园一踏糊涂,而是说,我们关注得太少,她就在那里,本应发挥更美妙的作用,能给我们人生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体悟,但由于我们没有给予她更多关注,同样,我们也失去了很多。

    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是幸运的,这种华夏基因是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老家就在那里,她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有的心灵家园。

    或者说,这是作为中国人、华夏魂,生而俱来的。

    在国内我们可能感受不太多,你看那些出国的人,海外遇难后被国人接回家的那些游子们,他们的感受与表现是最真实的。

    还比如中国胃。

    再细化一点,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馒头,这不仅是吃的问题,也是文化。

    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个成员。

    关注欲望,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关注心灵家园,却常有欢欣与满足、幸福。

    换了房子,还想换车,娶了这个,还想爱那一个,而精力、财力、能力是有限的,连这个肉体都有时限的,一味地放任下去,哪里会有快乐可言?

    听一首好听的曲子、看一篇有共鸣的文章、欣赏一幅美妙的画作、同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坦诚畅谈,这些愉悦真实而又实效,甚至长久。

    前者是生存欲望,深不可见底,后者是心灵家园,资源丰富,见效快,可持续性强,恒心者可得解脱,安住在一种离苦得乐的境界。

    那么,怎样打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呢?

    老祖宗早把这些方法、理论、智慧帮我们总结了。

    孔子的儒学,释迦牟尼的佛学,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潇洒等传统经典,这里面的世界太大了,营养太美味了,诚然幸福也是不必多说的。

    04

    在关注内心心灵家园的自我丰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认真生活,甚至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来评判生活的一件事情到底能不能做。

    那就是从寻找意义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

    早上跑步时看到旭日东升,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景错过也就错过了,要是随手拍下来,分享给别人,让别人看到,哇,原来早上的太阳这么美啊,明天我也早起看看。

    这就给了别人动力与希望,因此,这幅美景的拍照就有意义,如若不然,自己一个人看了也就看了,再怎么描述也没有一张照片来得真实。

    这张照片是有意义的。

    这盆花真好看,在它凋谢之前,我把它画下来吧。

    画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心流的愉悦,把画分享给别人,得到别人的肯定,你俩 都开心,这幅画日后会承载你的很多相关回忆,定格在那里。

    这幅画多有意义啊。

    拍照、画画都是创作,艺术的行为发生了,而且带着情感真实地发生了。

    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就是一个有感性生命和生命理想的人,如果我们再追求得高一点,尽可能地实现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活动。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自由可以有很多渠道获得,但通过名利肯定不是,反而,名利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奴役。

    世界杯刚结束。

    夺冠的阿根廷队春风得意,梅西更是被称为球神,是当下的绝对顶流。

    诚然,梅西个人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受之激励,但他也会随着顶流的势头消逝而淡忘出人们的关注,就从他夺冠这一刻起,大家看看,当年马拉多纳也是名噪一时,现在还有有关他的声音吗?

    法国亚军本来也很棒,但马上就曝出,法国球迷由于不满没有夺冠,上街闹事,与警察都冲突了起来。

    有一个颇俱深度的评论是这样的:阿根廷的球员都视梅西为英雄,全力配合,结果,他们都成了英雄。

    葡萄牙球员都觉得自己并不比C罗差,巴西球员都想证明没有内马尔照样踢得好,结果他们都暗然球场。

    这里面也体现了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互成就,团结就是力量。

    聊到这里,我好像为国足找到了一个站台的理由,像梅西这样个人的超级突显,在我们的文化里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崇拜个人英雄,我们更强调的是集体、大局,即使是个人的努力,比如奥运冠军,出发点也是为国争光,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国家的一种表现形式,弱化了个人的魅力。

    所以,我们也不要跟着感觉夺冠的名星有多么高大上,满屏的梦想啊、奋斗啊在飞扬,其实,哪个人不再奋斗呢?

    更多的情况是,个体的微弱,看看前方的梦想,太远了,太难了,一下子就没了精神和耐心,最终,梦想也只是偶你想了一下而已。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像王德峰老师说的那样,勇敢地背负起小小的行囊,走在时代的荒野上,尽力去做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情,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哲学的眼光体悟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su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