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名人教育之——苏东坡

历史名人教育之——苏东坡

作者: 对饭有一种执念 | 来源:发表于2016-12-11 23:35 被阅读0次

    (1)

    北宋的苏东坡,是笼罩中国千年的文人代表。苏东坡一直是被非常多的人喜欢的,照他自己的话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他在诗文书画等方面表现出的才华令世人惊叹,不要说多方面,就算拿出其中一个方面,都足以让人羡慕。

    苏东坡能够成为这样受欢迎的大才子,我们能否通过看看他的成年之前受到哪些教育,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2)

    苏东坡出生时的家里,爷爷是一位非常热情大方,乐观达观的一位老头子。当灾年来临时,他自发将自家屯粮散发给灾民。也是一位善人。

    父亲苏洵正好二十七岁。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其中一句话是“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

    苏东坡一出生见到的父亲,就是发奋读书、励志学习的好榜样。

    另外他的母亲是怎么样的呢!

    苏东坡八岁时,他父亲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后汉书》。

    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不少人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

    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顾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母亲所给孩子做的榜样,真的是无可挑剔。她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度评判孩子说的话对还是错,而是站在另外的角度鼓励了孩子。

    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有达观的爷爷,发奋励志的父亲,不偏不倚的母亲。

    (3)

    再看一下苏东坡小的时候的学习环境。六岁入学,在私塾里面有100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道士。苏东坡便跟他学习读书,他聪明颖悟,学习突出,常常受到夸奖。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那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做砚台,非常合用。

    ——林语堂《苏东坡传》

    看看这一大段,讲了他家庭里面是很舒服的环境,并要求尊重生命。这点在孩子心里,应该是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通过观察家庭里面生活琐事,可以对孩子体验生活提供良好的经验。

    每个人都有童年玩过的东西,尤其是自己动手做过的,感情都很深。像砚台这样的文具,伴随了苏东坡一生,估计动手做砚台这事影响深远。

    通过自己动手做砚台,也可以对砚台产生感情。所以他后来对砚台很有研究,很痴迷,跟这个都有关系,好多画家都画《东坡观砚》这样的题材,对砚台的喜爱从小就有了。

    (4)

    关于苏东坡学习,他是通过最传统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熟读并背诵古代流传的经典著作。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林语堂《苏东坡传》

    学习经典,使苏东坡奠定了国学基础,同时也练习了书法。后来成为文学家和书法家,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应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苏东坡家里,摆满了各种图书,插列满架,“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5)

    苏东坡跟他的父亲,都是喜欢并擅长辩论。苏东坡辩才无碍,口舌利索。因为他熟读《战国策》,颇慕战国辩士之风,所以也就助长了自己的辩才。他的文章也是行文清晰,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

    眉州,有难治理的说法。其实,后来苏东坡就说,这个地方,都不同于教养落后的地方,这里不为州官所欺负。普通的儒生之家都有法律的书籍,他们都精通法律条文,而且遵守法律。

    所以也要求州官为政,不能违法。政绩好的官员卸任后,当地人会画像礼拜;如果敢做坏事,那就麻烦了。所以苏东坡说,不是难治,是有的州官不知道如何治理。

    可见这个地方,治学风气非常好。

    (6)

    幼年的苏东坡,听到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深受鼓舞。这些人在当时各自的个人领域,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有相当的名气。苏东坡听到这些,感到非常的震撼。这也为他以后打下了基础,立志想要成为名人。这算是少年立志的典型。

    现在的孩子,面对纷繁扰攘的世界,不知道有谁可以打动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立志的对象。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当苏东坡背书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是坐在椅子上听儿子读书的。让他们高声朗读经典的书籍,然后,父亲坐在休闲椅子上,仰面躺着,望着天花板,来听他们的读书。遇到不对的地方,加以纠正。这种家风一直延续着,后来苏东坡到海南的时候,躺在竹椅上听他的儿子苏迈背书是一样的。

    据说欧阳修也是这么听儿子读书的。

    (7)

    要说苏东坡早期的学习情况,包括环境,可以做以下总结:

    1)父亲发奋励志,母亲正气凛然,包括祖父也慷慨济困,给孩子做出了榜样。

    2)家庭教育的环境宽松舒适,对生活的体验帮助苏东坡人世生活,感受生活。

    3)传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足够的学习资源,帮助苏东坡的学识迅速增加。

    4)家人行事风格和社会风气,给苏东坡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5)少年立志,良好的家庭学习风气,给苏东坡成长带来了足够的动力。

    现在外面的信息庞杂无序,很难专一,当孩子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无从选择。家庭的教育再没有一个系统性,就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要说立志,哪些人可以作为孩子立志的对象呢?或者说做哪些事可以成为孩子追求的呢?就算是社会的名流,有些人是真名流,有些人包装的名流,对孩子的心灵根造不成不成任何的震撼。

    再说,好多人把一部手机或者电脑,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孩子打扰一下,都变得不爽。这样的状态,很难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更不要提耐心听孩子读书了。如今父母不得不引以为戒。

    所以,与孩子理顺一些关系,进行一些有效沟通。把对孩子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才能对孩子更有意义。

    苏东坡的教育情况,可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吧!


    转载转载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名人教育之——苏东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tm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