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的第三章,之前就读过这本书,但是今天重读之后,几乎就是感觉自己好像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自己是知道的的,仅仅只是知道,却没有重视,那就是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现在的想法是读完之后,还要不断地重新复读,对自己的行为来不断的纠正和改进。之前看完之后,也是感觉书里面的很多道理和方法论都说的很对,也很有用。自己之前也尝试了去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一些事情,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做着做着没有了下文,我并没有坚决的实践书里面的方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复读这本书,渐渐地因为没有提醒,自己就忘了这回事情。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想要改变,很多时候只是一些念头,却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这个时候我们想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很容易受到原来自身惯性的影响,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现在再次重读这本书,有了更深的感触,想要改变自身的惯性就像要克服地心引力一样,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挺难的。距离上一次读这本书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是吃了不小的亏,如果能够踏踏实实的按照书中的方法来学习,或许现在的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做其它的事情时候也会有更好的办法和得到更好的结果。反思自己,还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焦虑而不能够接受现实,自己的意识里总是想着要更快的获得结果,结果是知道现在的自己也并没有很好地获得进步,虽然自己也一直有在学习,但都是比较散乱,不成结构,体系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这样我感觉自己的大脑会很混乱,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也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感。
第三章说的内容是管理,包括估算时间,及时行动,直面困难,关注步骤,并行串行,感知时间,记录开销,制定预算,计划,列表,流程,预演,验收。
因为书中的内容比较多,我就说在估算时间方面自己和书里方法的对比。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顶多就是在手机上设置一个计时器来计时。而书里面则说了一个法则,我们完成一个任务实际上花的时间往往会比我们预先计划的时间要长,就算是我们知道了这个法则还是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要做的任务分成两类:一种是我们熟悉的,之前我们有做过的任务,另一种是我们没有做过的,陌生的任务。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在做任务时先去区分任务的属性,看看这个任务时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当然如果是我们熟悉的任务,我们就会知道这个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大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从而比较容易就可以估算出整个任务总共花费了多少时间。当我们在执行陌生的任务的时候,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执行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各种“意外”,但是其实它们根本不是意外,只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个过程造成的。实际上,这些“意外”是任何完成这个任务的了都必须会经历的事情。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任何事情之前想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根据此判断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的要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这样反倒能让我们提高效率,避免因为预计时间较短,造成安排任务太多,导致后面的任务没有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