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治通鉴》第一段“臣光曰”为什么重要?司马光首先抛出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步要论证“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司马光是怎样论证的?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来看,司马光的论证符合逻辑吗?为什么?
答:1、《资治通鉴》第一段“臣光曰”为什么重要?
——第一段“臣光曰”,是全部《资治通鉴》的思想纲领。
(如果你想用最短的时间系统性地理解儒学,那么看这段话比看下来一部《论语》还要清楚明白。)
2、司马光首先抛出的论点是什么?
——司马光的论点:“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层层递进,突出“名”是重中之重。
3、第一步是论证“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司马光是怎样论证的?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白话表达就是:天下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却都受一个人的统治,即便是出类拔萃的勇士和智者也要服从统治者的安排,这都是因为有礼作为约束。
4、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来看,司马光的论证符合逻辑吗?为什么?
——①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来看,可以断言司马光想错了,首先是,错把结果当成了原因。
②其次,事实是不管有礼还是无礼,人类组织都会形成寡头结构,这是群居动物的天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跟有没有礼作为约束无关)。
(德裔意大利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的“寡头统治铁律”,认为即便是民主化倾向最强的组织,也难逃寡头统治的命运。
其实不仅仅在成年人的世界,即便在小孩子的群体里,我们也会看到同样的情况,甚至猴子、狒狒和猩猩的群体一样存在着壁垒森严的等级结构。)
二、司马光向往的政治结构是礼制恒久远,每个层级上的个体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不做非分之想。但问题是,等级结构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个体成员之间的强弱消长,成王败寇的戏码总会上演,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陈胜问司马光:“凭什么我就不能当皇帝呢?”,司马光该如何作答?司马光拉大旗作虎皮式的论证,属于一种什么逻辑?
答:1、如果陈胜问司马光:“凭什么我就不能当皇帝呢?”,司马光该如何作答?
——司马光说,各安其位是你与生俱来的义务。
原文:“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①司马光援引政治哲学的权威意见,先是周文王,再是孔子:周文王给《易经》的六十四卦排序,以乾卦和坤卦作为开头,这是有深意的。孔子这样解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②儒家相信,《易经》的创作过程,有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意思是说:《易经》是由伏羲开创,周文王发挥,最后由孔子完善成书的,是三个时代里三位大圣人的智慧结晶,非常了不起。
(这个说法当然并不可靠,但重要的是,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此笃信不疑,《易经》因此有了超乎寻常的权威性。)
③在司马光的理解里,周文王把乾、坤两卦排在六十四卦的开头,这是因为乾象征天,坤象征地,天和地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④那么,天和地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的解释是:天和地的关系是尊和卑的关系,天是尊贵的,地是卑贱的,尊卑关系一经确立,世界的秩序就因此确立了。人际关系自然应当遵循宇宙秩序,让尊贵的人和卑贱的人各安其位,就像天和地各安其位一样。
2、司马光拉大旗作虎皮式的论证,属于一种什么逻辑?
——这属于一种“天人合一”的逻辑,认为社会规则应当模仿自然规律,换句话说,只有和自然规律一致的社会规则才是合理的、正确的社会规则。
自然界既然尊卑有序,人世间就也应当尊卑有序。
(这里所谓“尊”,没有褒义,所谓“卑”,也没有贬义,都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客观陈述。)
三、我们已经知道,不管有没有“礼”的存在,任何一个人类组织都会自然分出层级结构。但问题是,谁都没有各安其位的义务,而司马光(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同样已经知道,司马光的核心政治诉求是:稳定)非要把各安其位论证为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这种论证的难处在哪儿?司马光是如何解释的?
答:1、司马光非要把各安其位论证为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这种论证的难处在哪儿?
——难处在于,人的天性其实是不安分的,现实世界往往不如人意,历史上明明有过太多君不尊,臣不卑的事情,以下犯上不但经常发生,而且经常可以取得成功。
比如司马光所在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以下犯上且成功的铁证。(忽然有点明白《资治通鉴》为何偏偏不写宋朝了,除了怕埋下政治隐患的地雷之外,宋太祖的得国经历,在司马光的逻辑里,简直就是乱臣贼子的典型。)
2、司马光是如何解释的?
——这就要怪人们对礼的意义缺乏重视,听任实力为王,导致礼崩乐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