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现在被证实是不存在的物质。
然而17世纪至19世纪,以太的物质观在科学家的头脑里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科学思想。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以太的概念,认为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水火土风的创造者就是以太,分布在青天之上太空之中。
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为了解释力的作用,把以太概念引入到物理学中来,他认为物体间力的作用需要一种媒介,否认超距作用。牛顿也接受以太的概念,认为物质空间存在以太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假想是以太造成物质相互吸引的原因。牛顿提出光的射流说微粒说,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用以太的稀疏和压缩来解释光的折射和反射。
光的波动说是英国的胡克和荷兰的惠更斯提出来的,受声音传播需要空气,水波传播需要水的生活常识的影响,假定空间存在无所不在的以太,这样人们自然而然想到光波传播也需要以太这样的媒介的合理性。
后来研究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洛伦兹等也认为电磁波的传播也需要以太,并且还有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公式这样用数学方程来解释以太,麦克斯韦认为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以太为媒介的横振动。1888年著名的赫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统一了光和电磁波,也统一了光以太和磁以太。
爱因斯坦年青时也认为宇宙空间存在以太,直到1881-1884年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实了朝地球不同方向射出去的光光速不变,说明地球表面不存在以太这种参照系为止,爱因斯坦才大胆的抛弃以太,以此为出发点即光速不变原理提出狭义相论对。后来人们发现抛弃以太的概念,用来解释电磁学现象更简单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19世纪的中国,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播耶稣的同时,也向我国传播自然科学,这当然也包括了以太说。
1896年,谭嗣同他32岁时著的《仁学》能看出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受西方以太说影响的哲学观。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之精微,无所不胶粘而充满一物焉,目不得色,耳不得声,口鼻不得臭,无以名,名之曰以太。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格致家谓之爱,咸是物也。”
谭嗣同认为仁就是以太,充满了宇宙,构成了物质世界,充满着空间。“无形焉,而为万物之萌;无心焉,而为万心之所感。”以太是万物和万心的微粒子。法国笛卡尔提出的以太旋涡说用来解释太阳及行星的运行规律。谭嗣同的《仁学》也有讲述。
“月与地互相吸引,不散去也。地统月,与金、水、火、木、土、天王、海王为八大行星;又有无数小行星,无数彗星,互相吸引,不散去也。合八行星与所绕之月,小行星与彗星,绕日而疾旋,互相吸引不散去也,是为一世界,皆互相吸引不散去,曰惟以太。”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用来解释宇宙天体运行规律在经典物理学中的正确性,但他和笛卡尔一样,否认超距作用,力作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认为万物之间力的作用需要媒介以太。谭嗣同认为无数星球依靠以太的笼络而不互相散去的观点来自法国人迪卡尔的以太旋涡说。
既然肯定了以太的物质功能,那么谭嗣同也断定以太是不生不灭,质量守恒及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
“不生不灭,有征乎?曰:弥望皆是也。如向所言化学诸理、穷其学之所至,不过折数原质而使之分,与并数原质而使之合,用其已然而固然者,时其好恶,剂其盈虚,岂能消磨原质(元素或原子)与别创造一原质哉!”
“譬如水加热则渐涸,非水灭也,化为轻气养气也。使收其轻气养气,重与原水等,且热去而仍化为水,无少减也。”
“即体瑰之至粗,为筋骨血肉之属,兼化学之医学家则知凡得铁、金、木、磷、炭、盐、油、糖、水若干,杂质若干、气质若干,粘合而成人,敝而散,还其质点,复他粘合成新人新物。生固非生,灭亦非灭。”
可以看出化学传播对谭嗣同的影响,原质的分解与合并,不能消灭原质和另创一原质。原质开始基于以太,而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他认为物质的永恒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可惜谭嗣同英年早逝,如果他了解后来爱因斯坦提出的时空观理论,质量和能量相互转变统一性理论,谭嗣同的《仁学》中的自然科学观点恐怕会是另一番讲述。
谭嗣同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道德也是相通的。作为物质性的以太本原是第一性,而作为精神性的仁是派生的,是第二性。
“学者第一当认明以太之体与用,始可与言仁。”认为仁的作用只有依赖以太才能体现出来。
那么现在我们都认为以太不存在,那么依赖以太而存在的仁是不是也就不需要呢?
我看不是这样,概念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做为曾经物质本原的假设以太在物质世界中不存在了,但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存在意识流。当我们产生意识、心念影响别人的精神和身心健康时,我们何不用假定有“以太”这样的意识流,影响着万物的精神。为何不可?有何不可?呵呵,虽是伪且乐之哉!
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