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敦颐与《爱莲说》

周敦颐与《爱莲说》

作者: 封狼居胥 | 来源:发表于2021-11-06 06:25 被阅读0次
    爱莲说

    中学生懵懵懂懂的读着《爱莲说》,记住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脍炙人口的句子,殊不知文如其人,周敦颐是用一生来践行着他的信条。虽然《宋史》上对于他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却是作为道学之鼻祖来记载的。

    做出一篇千古名作,然后坚守笃行,想来是多么洒脱的一件事。

    大家都听说过用以劝学的故事“程门立雪”,说的是杨时和游酢拜见程颐,不忍心惊扰老师,在鹅毛大雪中等待他醒来的典故。鲜为人知的是,程颐和和他的弟弟程颢都是举世闻名的大师,而周敦颐则是他们的老师。程朱理学里面的程就是指程颐和程颢、朱则是明朝大儒朱熹,他则是师承二程、将周敦颐的学说完善和发扬光大。

    程门立雪

    周敦颐,湖南道县人,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年幼丧夫,随母投奔衡阳的舅舅郑向,舅舅发现他聪颖好学,就特意栽培他读书,敦颐知识广泛,博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成一家之言。经时任仁宗朝龙图阁学士的郑向推荐,做了主簿、参军、判官、通判这些世人看来不是很容易做的官职,在知南康军任上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他逝世之后,附葬于幼年相依为命的母亲墓旁。周恩来总理、鲁迅先生均为周敦颐的后人。

    《爱莲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周敦颐的风骨,当你了解到他的身世之后再去读,也更能体会他写这篇文章想要抒发的情感与操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作者以博爱的口吻坦荡的说出了大千世界的繁复与光彩。“晋陶渊明独爱菊”点出了对先贤的推崇,而李唐以来世人爱牡丹的事实则指出了盛世之下大家对功名利禄的跟风追求。周敦颐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不似隐逸者菊花,随着五柳先生能够“心远地自偏”,而对于牡丹这种国色天香之追逐,宜乎众矣,都是凡夫俗子,同时也正常不过。而为什么周敦颐以睡莲自喻,描绘得十分经典: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荷塘底下的淤泥,泥沙俱下的社会大染缸,总有那些正直的君子有思想和品质上的洁癖,为苍生振臂一呼,坚持道理。周敦颐早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期间,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宋史》中的原文如下:

    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这种精神在任何社会都难能可贵,确实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做法。

    中通外直、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不蔓不枝是莲花的风格,也是周敦颐的一派作风。真正值得敬佩的不是逃离庙堂的隐士、亦非追名逐利的俗人,而是思想与精神坚持住正确的做法,不躲避也不为世俗所蛊惑。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我在想,自幼在母舅耳濡目染教育下清正品格的敦颐先生,一生是那样的令人羡慕。不要轻易的说人生没有意义,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品格就是最大的成功。读着千古名篇《爱莲说》,不忍释卷,把那些被铜臭味浸淫、俗不可耐、不知满足、处心积虑的阴暗,都切切的荡涤了!千古名篇爱莲说,一代鸿儒敦颐先生!

    宋史周敦颐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敦颐与《爱莲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xd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