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百度了大场镇的发展史,如下: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按经济状况,大场镇始有"铁大场"之美称,而与"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并举,成为历史上上海市北郊的四大名镇之一。
至于"铁大场"之名,另有一说:因走马塘上船舶与日俱增,众多铁匠为揽生意,将摊位设立于河畔,为船户作业,三里长的河堤上打铁之声不绝于耳,故称"铁大场"。
咸丰,同治年间,大场已成为布匹主要集散地,山西、陕西和安徽的客商来此坐庄收购花布,夜间灯火通明,非至深夜不散。
民国初期,邻近地区年产布匹90余万匹,价银28万余元。后因洋布倾销,土布产销日益萎缩,但仍居全县之冠。之后,商家根据市场变化遂以经营米、花、食品为主,昌盛时有商号300余家,尤其是饮食业发展迅速,镇上曾有"十家三酒店"之说。著名老店有鼎盛、大华酒楼;恒顺、洪泰米行;恒乾茂、大仁、盛昌祥布店;渭东、浦颂记、稻香村食品店;康裕、万益酱园等。万益酱园诞生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与吴淞万盛、江湾元豫、罗店齐和顺齐名,合称四大官酱园。
大场旧时别名"钱溪"、"乾溪"。据清代《大场续志》载,走马塘又称钱溪,系吴越王钱缪所开设,以收渔盐之利,宋名将韩世忠屯兵江湾、大场一带,于塘岸走马往来,人遂称走马塘云。由于大场位于走马塘的中流地段,故将钱溪引为大场之别名,而"钱"、"乾"通名,久而乃转名为乾溪。清邑人周兆鱼曾作有《乾溪杂咏》诗数首,所说的"乾溪"即指大场。
大场镇南傍市区,东倚机场。境内交通便利。沪太路纵贯南北,场中路、南大路连结东西,真大路通向西南。境内河道纵横,遍布城乡,水路走马塘为东西向主航道,连接南北向的西弥浦、桃浦,15吨船可航达蕰藻浜、黄浦江、苏州河等各大江河。大场实为水陆交通之枢纽,因此也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争之祸。
明末镇西曾有一繁荣集市,称临江街,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在这里进行大屠杀,居民无一幸免,房屋化为废墟。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十九路军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伤亡惨重。战后当地居民集资建大场纪念坊。
民国26年(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又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拼杀,阻击日寇达半个月之久,在此次战争中,日军曾出动150余架次飞机,密集投弹160多吨于镇区,整个大场成为焦土。
1941年,日伪当局在塘桥设卡"清乡",封锁交通,统制物资,商品奇缺,市场萧条。东街一带商业因日军在镇北修筑机场,拆毁大批民房,驱赶居民,加之彭浦镇的兴起,更是一落千丈,商店寥寥无几。
抗日战争胜利后,逃难者纷纷返回大场,从而使大场镇的商业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最多时达到300多家商店。后因洋货倾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苛捐杂税,商业经营陷于困境之中,不少店铺倒闭,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商业户226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