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说,韩国人虽然有钱,敢爱敢恨的表面其实深藏着强烈的自卑;印度虽然贫穷,能唱会跳的他们却始终充满乐观的精神。
我喜欢韩国和印度的电影,一个真实到不敢直视,一个快乐到无法自拔。
印度电影大都是歌舞喜剧片,而且很励志,让人在快乐中思考并且成长,《摔跤吧爸爸》是其中的代表作,五月份在中国掀起收视的狂潮,并且获得接近满分的好评,电影院里,大都是带着孩子的父母,因为据说,电影相当励志。
我承认,在电影院里,我也流泪了,身边的儿子也多次握紧拳头,甚至要从座位上站起来为主人公加油。但是我并没有像身边的一些父母一样,在边看电影边擦眼泪的同时,心里还在暗暗发誓:我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摔跤冠军”、“舞蹈冠军”、“钢琴冠军”、“作文冠军”……因为我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并且答案可能和大家并不相同。
一、父母的选择,真的都适合孩子吗??
我承认,父母的兴趣、爱好、专业和特长,往往会在孩子的身上延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家的小羊,喜欢读书、喜欢朗诵、喜欢汽车、喜欢武侠,简直就是老羊的翻版!古代有司马谈的儿子写史书(司马迁),现代有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讲相声,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家庭的环境其实就是一种教育。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要““因材施教”,其次要“因势利导”。
电影中的爸爸决定让两个女儿学习摔跤,有两个前提:一是她们的素质好,竟然能打过男孩(这叫“因材施教”);二是用一年的时间去尝试,如果不行就立即停止(这叫“因势利导”)。如果是柔弱女孩,爸爸肯定不会让她们学摔跤,因为学了也学不好;如果一年内发现她们没有发展潜力,爸爸肯定会让她们停止,否则也是徒劳无功。在这两个前提下,爸爸严格要求,用心培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才创造了“贫民窟的神话”,才培养了国际级的“摔跤冠军”。
但是看看中国的家长们,虽然在做着看似同样的事情,实际往往违背教育的规律——只要是女孩,就送去学舞蹈,只要是男孩,就送去学钢琴,最可怕的是,每个孩子都不是只学一样,少则两三门,多则七八门,节假日不能休息,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辛辛苦苦却不一定有回报,甚至可能断送了孩子本该美好的前途。
如果,男生的家长懂音乐,或女生的家长懂舞蹈,孩子也很有兴趣,并有一定的天赋,那么,全家用心往这个方向努力,甚至,为此让孩子多吃点苦,这都很值,也很有希望。
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家长大都是跟风,以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擅长,或者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的心态,培训班老师说“孩子很有天赋”他们就真的相信了,于是花钱、劳神、费力,最终很多孩子精疲力尽,兴趣大减,甚至对所学的课程深恶痛绝,大部分家长只好让孩子半途而废,徒劳而无功。
上面举了两个“子承父业”的例子,而现实中,“子不承父业”的例子其实更多,否则“小袁阔成”、“小巴尔扎克”、“小莫言”、“小李连杰”、“小比尔盖茨”该遍地跑才对,但是,你认识他们吗?
所以,父母在送孩子去兴趣班之前,先要了解孩子,慎重选择,然后集中精力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持之以恒,才有可能真正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挖掘,才有可能使他们在这一领域成为优秀的人才。
二、成为冠军,就一定是人才吗?
有人肯定对我的问题嗤之以鼻:都世界冠军了,还不是人才吗?
那你说,考上北大的,是不是人才?
我见过一位男生,高一的时候,在办公室拍着桌子骂他的班主任,高考发榜的时候,他考上了北大。一年后,他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北大开除了。换了一个学校复读一年后,他又考上了北大。你说,他是人才吗?
还有一位女生,是全校的希望,因为只有她可能考上北大或清华,但是她公开宣布:我就不认真学,就不考上北大清华,因为我讨厌这个学校,就要让你们的希望落空!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几个“人才”——美国爱荷华大学杀死3位导师和一位副校长的中国博士生卢刚,获得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的李天一,北大用硫酸泼熊的刘海洋,复旦对同学投毒的林森浩,云南大学杀害舍友的马加爵,还有西安音乐学院八刀捅死无辜女孩的药家鑫……
我想说的是,只有一技之长,哪怕技压全球,也不一定是人才。
生活中,我们不缺少教书匠,缺少的是教育家;不缺少歌手,缺少的是歌唱家;不缺少武林高手,缺少的是武术大师……两者的差别,不是在技术,而是在境界。
所以,真正的人才,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和特长,二是人格与人品。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两个女孩除了摔跤,还有其他爱好吗?她们还学习文化知识吗?她们的文化水平相当于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呢?离开摔跤场,她们又会有怎样的人生呢?
其实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大女儿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后,她轻易地就改变了自己:不仅留了长发,迷恋上了逛街和化妆,而且改变了思想,进而使自己的摔跤水平大受影响(还好,爸爸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纠正)。
我进而大胆猜想:如果爸爸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吉塔能够抵挡住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诱惑吗?坚守自我,从而不断超载自我,才能让她永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她能做到吗?
这时候,技能之外的东西就起了作用,这些东西,就是基本的文化素养。
我所在的是职业学校,主要有会计、物流和信息三个专业。很多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是学计算机的,为什么还要学语数外这些文化基础课,而且一学就是三年呢?
我和他们说:以前基础课只要学两年,现在国家要求,必须学三年了,你说基础课不重要,但是国家觉得很重要!
甚至有一位老师在学校会议上公然发言:基础课根本没有用,到全国拿技能大赛金牌,还是靠专业技能训练!
我想对这位老师说:你能说出这么没有水平的话来,正是因为你的文化基础课学得太差了。
影视界的小鲜肉很多,但是艺术家很少,与颜值根本没有关系,与演技有一定关系,但是主要是和文化修养、思想境界有关。
而这些,仅仅靠刻苦的技能训练是根本达不到的。
三、成才一定要吃苦吗?
其实,所谓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既能学得快乐,又能出类拔萃,能找到这个平衡点的,就是教育家。
而我们大部分家长只是普通人,所以,有的家长只想让孩子学得好,为此不惜牺牲孩子的时间、精力、兴趣、爱好、健康,创造力,甚至尊严;有的家长只想让孩子学得开心,所以往往无法坚持,无法精深,无法登堂入室,更无法登峰造极。
成才,需要吃苦,但是应该是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进行鼓励、陪伴、点拨和指导下让孩子自发的钻研或拼搏,而不是仅仅规定时间、数量、难度后的无情的看守、监督、训斥甚至打骂。
外界的压力必不可少,内在的动力才是成长和成才最重要的因素!
电影中的爸爸是个好爸爸,也是个好老师,因为他既能做到“因材施教”,又能做到“因势利导”,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当他确定两个孩子可以在“摔跤”这一领域有所发展时,能够顶住社会的压力,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严格要求,科学指导,甚至敢于和“权威”对抗,从而使孩子的一生得以改变。他很“认真”,也很“严格”,但是他所有的“严格”,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让孩子怕他,从没有使用过“暴力”手段,也从没有伤及孩子的自尊甚至人格。
所以,他是个聪明的“好爸爸”,而不是粗暴甚至残暴的“虎爸”。
而反观中国的许多家长,他们很少研究教育的现状,很少研究孩子的兴趣特长,更不懂得教育的规律,只会跟着风的走:学校要成绩,我就逼孩子提高成绩,全民学奥数,我就让孩子学奥数,其他孩子学钢琴,我们也不能比他们差……而且“交了钱了,就一定要学好,不认真学,就不让玩,甚至不让吃饭、不让睡觉……”
所以,如果你做不到两者的平衡,那你最好选择让孩子“快乐学习”,而约不能选择强迫他们“出类拔萃”。
我们需要做充满“爱心”的“智慧型”家长,而不是所谓的“虎妈”、“虎爸”和“鹰爸”。
连“人”都做不好了,还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四、“成功”就一定等于“幸福”吗?
有一位同事给我留言说:“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学二胡,四岁不到就学二胡,爸爸因为学二胡的事情,没少打她,她爸爸打她的时候跟他说,音乐,二胡,是你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现在她在国外,因为二胡申请到永久居住权,全世界的演出,一身艺术家的气息,我们都很羡慕这样的人生。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觉得,我也不知道逼着孩子对不对,也没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所以他天天傻傻的,不知道他长大了会不会怪我,很矛盾……”
这样的家长有很多,他们在“究竟该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是“究竟该让他赢在起跑线上”之间犹豫不决。其实我想说的是,“成功”,并不一定代表“成才”,更不能代表“幸福”。
我回复同事说:你说的二胡演奏家的人生,是很多人羡慕的“成功人士”,但是我不羡慕。表面的光鲜和光环,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幸福”与否,与“成功”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更多的,是内心的满足感。我并不算成功,但是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每天能面对我喜欢的学生,完成我喜欢的教育工作,工资也足够我养活一大家的人。每天回到家能孝敬母亲,陪伴妻儿,假期能带着他们看看这美好的世界,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我始终觉得,社会最底层的人,肯定难以幸福,因为生存难以保证,生活的压力也太大。物质得不到满足之前,精神世界往往难以顾及。
社会最顶端的人,也很难有幸福感,尤其是他们的孩子。因为从小衣食无忧,他们不需要进取,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拼搏,只需要尽情享受。
“什么都有”的时候,其实离“一无所有”就不远了。
最幸福的人,应该就是中间的普通大众。
因为他们的生存问题解决了,而又没有富裕到可以尽情享受的程度,所以还要不停奋斗。一旦你停止了努力,你又将一无所有,这种张驰有度的节奏,才是人生最佳状态。
物质之外,还有精神的追求。
未必有豪宅,但是有满屋子的书籍;未必有花园,但是家里到处是植物;未必能呼风唤雨,但是邻里关系和谐;未必能周游世界,但是却能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结束语
如果你能够蹲下来,陪孩子一起看看蚂蚁,你会发现,他们根本不需要金钱和权利,也不需要掌声和鲜花,甚至也不需要地位显赫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真心爱他的爸爸和妈妈,能经常蹲下来,陪他们一起看看蚂蚁,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本文共四千字,能够读完的都是关心教育的好家长,谢谢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