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神作《摔跤吧,爸爸》,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它燃情,催泪,励志,这些都是表面。更深层次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人生的姿态,以及,伟大的父爱。
故事虽然简单,但很多教育理念值得深思。电影中的父亲肯定没有读过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但他很多想法,却和这位“个体心理学之父”不谋而合。
一、不让孩子虚度童年
阿德勒语: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亲马哈维亚曾是印度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退役后把希望都寄予在“子承父业”上,希望让儿子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没想到妻子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他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 ,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来训练女儿。如果女儿真的不喜欢,就放弃。
虽然训练很辛苦,虽然受到全村的嘲笑,虽然因不理解父亲而反抗,但最后吉塔和巴别塔真的喜欢上了摔跤,并最终获得了国际摔跤冠军。
父亲看似剥夺了女儿的童年,实则让童年成为女儿起步的跳板。阿德勒就曾说过: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决定孩子的未来。
不虚度童年,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把孩子送进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学习不是这个年龄段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虚度童年,是要像摔跤爸爸那样,及早发现并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拥有自己的自信。
二、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阿德勒语:
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时刻在努力追求优秀、完美和优越。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一开始,她们参加摔跤的态度是消极的,带有怨言的。因为她们是被父亲在没有提前沟通的情况下,被拉入父亲的魔鬼训练营:每天5点起床起床训练、不准吃油盐和辛辣、会被扔进河里、穿男人的短袖和短裤,甚至被剪去了心爱的及腰长发……
那个时候,在吉塔和巴别塔眼里,父亲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残忍训练女儿的独裁者,她们甚至开始恨他了。她们调慢了父亲五点早起逼迫他们跑步的闹钟,用行动来反抗摔跤训练,并偷偷去参加好朋友的婚礼,当他们在婚礼上载歌载舞的时候,父亲出现了,然后又带着愤怒和失望的眼神离开了。
两个女孩很郁闷:她们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严格,难道享受一下欢乐有什么错吗?
直到作为新娘的她们的好朋友流着泪跟吉塔说:“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他是爱你们的,他是负责的,他在为你们的人生努力,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这时,吉塔才意识到,获得摔跤冠军可以让她们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他的父亲是为了她们的未来,与全世界对抗。
到此,她们的理想与爸爸的重合了,这个是世界摔跤冠军梦不仅是爸爸的梦想,更是她们的。
之后,她们的摔跤训练都是积极主动的,再也不需要爸爸催促。
一旦理想坚定了,行动就变得特别有动力,就不惧怕理想实现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和恐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标感即优越感。
拥有优越感的孩子,外在表现更自信,有更多责任感和创造力,敢于面对困难甚至更大的挑战。
三、发现孩子的天赋或优势
阿德勒语:
孩子的天赋或优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出来,被恰当的引导激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同村的家长把几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的男孩拉到爸爸面前,向他揭发吉塔和巴别塔打人的恶劣行为时,爸爸的眼睛突然亮了——他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
然后,他成了女儿的摔跤教练,并将女儿的这个天赋发挥到极致,最后获得了成功。
其实,最了解孩子的人是父母,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当成天赋和优势给与呵护,如果还能有好的引导方法,那么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佼佼者。
从这点上看,马哈维亚是个优秀的父亲,他不仅有一双发现孩子天赋的眼睛,还有可以引导孩子成功的方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到底怎么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和优势?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如果他在做某件事情特别专心,如果他经常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他比其他小孩做某件事情要突出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中判断出孩子的天赋和优势。
还有,如果你有某方面的天赋,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遗传到。你要注意观察。
发现天赋和优势其实很简单,引导孩子最后获得成功是难点。要做到这一点,你可能需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并陪伴孩子的成长。
四、始终无条件相信、陪伴孩子
阿德勒语:
如何将儿童培养成伟人是无法可循的,但是,我们必须牢记,绝不能粗暴地对待儿童,必须不断地鼓励他们,始终无条件相信他们。
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并陪伴他一起成长。
在《摔跤吧,爸爸》中,女儿吉塔最终能够获得国际冠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马哈维亚始终保持对她的信任。
他之所以这样坚定地相信吉塔,并不是因为他有这个伟大理想,期待女儿能够帮他实现。而是他用前国家摔跤冠军的专业眼光,看到了吉塔的潜力。
还因为,他不是以一个监督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陪伴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和陪伴了女儿的成长。
他从亲自为女儿搭建场地,给女儿找陪练,到带女儿参加各种摔跤比赛,到后面看着VCD分析吉塔失败的原因,再到最后卑微地请求体育学院院长给女儿一次机会,说一切的错都在自己,自己是个“剥夺了女儿童年”的可怕父亲……这一切,他都参与了。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观察,在引导。所以,他才是最了解女儿的那个人。所以,当教练说“吉塔至少可以得一枚银牌”时,只有马哈维亚看到吉塔的潜力和野心,他说:“我的女儿一定会是冠军。”这是他对女儿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任。
一直认为,父母只有真正陪伴孩子的成长,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才能跟孩子建立起稳固的链接,才能成为真正了解和影响孩子的那个人。
越小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因为等他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真正的陪伴是走心的,也很简单。你可能并不需要像马哈维亚一样,全程参与了女儿的摔跤训练和比赛。你只需要每分每秒地守候在孩子身边,只要你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一起吃一顿饭,一起玩一个游戏,共同阅读一本书……
在这样的陪伴中,你才能越来越了解孩子,你才能更好地影响到孩子。
《儿童的人格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