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当天上午,镇巴青水镇下起了小雨,天气有些凉,但在苗汉幸福广场却是火热异常。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民男女,端着美酒、吹着芦笙,载歌载舞,列队欢迎远方来的客人。来到这里,苗民都以美酒热情相待,好客的习俗也由此可见一斑...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的是,在陕西汉中镇巴县的青水镇,也居住着许多的苗民。这里,被称为“中国最北的苗民聚集地”。4月25日下午,镇巴县苗族文化陈列馆开馆暨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青水镇苗汉幸福广场举行。由此,青水苗乡开始借助文化旅游的平台走进大众视野。
在启动仪式上,青水镇人民政府和汉中虎桥旅行社、汉中中国国际旅行社两个旅游公司达成合作并现场签署了旅游协议。即日起,汉中至青水直达旅游大巴专线将开通,这对镇巴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青水镇位于镇巴县城西北部51公里处,东临杨家河镇;南接长岭镇、泾洋镇;西连三元镇;北依西乡县左溪镇、司上镇。全镇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南北向呈锥子形状,辖9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1826户,7244人。
苗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因战争、饥馑、疾病、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时有迁徙。直到陕南移民搬迁及苗族风格民居改造工程——苗民新村。繁衍至今,青水镇苗民已发展至178户,769人,居住在镇内大楮、仁和、朱家岭等村。
当天上午,镇巴青水镇下起了小雨,天气有些凉,但在苗汉幸福广场却是火热异常。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民男女,端着美酒、吹着芦笙,载歌载舞,列队欢迎远方来的客人。来到这里,苗民都以美酒热情相待,好客的习俗也由此可见一斑。
苗族民风古朴,文化传承丰富多彩。走进新落成的苗族文化陈列馆,只见里面有许多与苗族及青水苗民发展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包括苗民所穿服饰、居住的环境、贸易往来、迁徙过程和生活的用具等等,在这里,你可以真切地感受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源远流长。
陈列馆共分两层,其中,在一楼大厅的中央,展出的苗民蜡像栩栩如生,吸引了许多游客与之合影留念。同时,游客还可以穿上陈列馆免费提供的苗族服饰,也“客串”一把当苗民的感觉。上到二楼,还可以通过沙盘和影像,更加直观地了解青水苗民的发展历程。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当晚,在苗汉幸福广场前,还举行了镇巴县“月月喜相逢”惠民文化活动走进青水“秦巴秘境 醉美苗乡”第四届篝火晚会。晚会上,大家欣赏了极具苗族特色的歌舞等文艺表演。演出共分四个篇章,包括有舞蹈《反排木鼓舞》、芦笙独奏《芦笙吹响幸福来》、歌伴舞《请上巴山苗寨来》、舞蹈《锦鸡舞》、木叶独奏《木叶声声》、歌伴舞《苗乡情歌》、苗族成人礼《苗家汉子》、苗族民间绝技表演《上刀山》《苗族功夫》、小品《扶贫帮困心连心》、男声独唱《中国最北最美苗乡》等等。
探访秦巴秘境,相聚魅力苗乡。2014年10月,青水镇朱家岭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山清水秀,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很适合进行户外旅游的好地方。当天,大家还游览了夫妻树、感恩塔景区和雷家寨。在夫妻树景区,苗族女子在雨中跳起了热情、奔放的竹竿舞,令人赏心悦目。同时,游客们还可以穿上苗民免费提供的服饰,在大美的自然环境中拍照留念。此外,景区里建造有木制的风车,恍若“摩天轮”。苗民邀请游客一同坐上去体验,有胆小者不禁惊声尖叫。
被称为“夫妻树”的乃为巴山松,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该树树龄约450年,胸径1.3米,高36米。相传感恩塔始建第二年,李姓夫妇魂魄得安,幻化为夫妻连理树,此树日长丈余,两干合抱,树周时有灵蛇出没,颇为奇特。当地村民为之祭祀祈福,该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伫立塔河,守望黎民百姓,常佑风调雨顺。
与“夫妻树”景区相距不远,有一雷家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苗民从贵州遵义府躲避战乱,逃荒至青水境内。生活困顿、无处着落,为避匪患及野兽蛇虫祸害,以“雷”姓为首的5姓共计60余人择山洞而居,该地得名“雷家寨”。众人起居饮食、瞭望防御等皆安置于山壁上数个山洞内。新中国成立后,原洞居苗民全部迁出。至今洞内生活痕迹可见,瞭望台、寨门山墙保存完好,真实反映了苗民洞居的人文历史。(视点阿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