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作于1922年。
当时的中国画坛,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画派,由于一味摹古,脱离现实,正在走向末路。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以西画教育代替传统中国画教育的风潮席卷画坛。
面对这种局面,陈师曾发表了不少文章,力主保留国粹,以复古为革新:即在保持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西洋画的技法、贴近现实生活。
中西结合、与现实结合,给中国文人画注入新的活力。
上文提到的《北京风俗图》画册,便是与现实结合的典型范例。
再看《携酒与鱼》: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0ad202ea6afdb6c5.jpg)
题款:
携酒与鱼。
壬戌之冬,正值东坡后游赤壁岁,本拟邀二三胜侣,履巉岩,披蒙茸,追坡老韵事。
而人事纷扰,未如斯,写此聊以解颐。 朽
借苏东坡携酒与鱼,与友人游赤壁一事,给画作增添了文化信息。
画中一条鱼、半个酒坛,一藏一露,并用一条细绳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鱼背多用点、酒坛多用线,以变化丰富画面。
画家在笔法上秀逸而劲健,既有老师吴昌硕的笔意,又有所不同。
陈师曾学习过素描和油画,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出,他对形体把握非常准确,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所描绘的物体立体感很强。
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绘和写意的主观情绪相结合,是中国文人画一向追求的境界,即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幅画中,既有文人画的笔墨,又有西画的技巧,两者巧妙融合,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气息。
《携酒与鱼》为纸本水墨画,纵135.0cm,横33.0cm,现藏于上海朵云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