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4-21让觉察如影随形(正说 反说 不说 救活再说)

2020-04-21让觉察如影随形(正说 反说 不说 救活再说)

作者: 茶语茶意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7:06 被阅读0次

    关注老师讲了什么,更要关注老师是怎么讲的,他的脉络是怎样的,具体的问题上,他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启发受众的。

    上次课分享了如何判断一个人是死是活,如果是活的,再判断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如果他是心理正常的,我们再判断他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如果他是不正常的,就划分到精神病学的范畴。你发现他不正常,你和精神科医生不一样。一个精神科医生发现一个人不正常,他会把他留下,住院。如果你发现一个人不正常,你就给打发走了。在社会心理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不正常,顺着说就行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

    昨天我们讲的是判断方法,尽管我们在引用的时候,心理学的甚至精神医学的一些标准,但是我的讲法可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因为我知道,我们这些师资群体中,没有系统接触过心理学,我是把各位当成一个小白,当成一个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讲的。这种讲法,也是将来大家面对社会大众的时候的讲法,已经把一些知识浅显化、通俗化、生活化了。这权当是一种示范。但是,作为师资,我们的理解深度,应该远远超过所讲的深度的。

    上次课,我们落脚在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昨天课堂上有句话,非常通俗,但是它有着相当程度上的普适性: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就来自于上去就下不来。很多人上去就下不来了,我们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叫:由俭入奢难易,由奢入俭难。由好日子再回到艰苦的日子,你就不适应了。尽管你是由苦日子到了今天的好日子。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我们的适应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不要光动嘴,有时候要动动手呢?是因为肢体动作会唤起更多人的共鸣。比如摸摸额头,什么叫硬;摸摸嘴唇,什么叫软;摸摸鼻尖,什么叫不软不硬。你会发现,当你在讲台上这样讲的时候,台下都会跟着你去呼应。当他跟着你呼应的时候,你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共鸣就会产生了。这在讲课的时候,算是一个技巧。

    有关心理健康,我们说要能上能下。能上,是容易的。能下,是难的。接上节课,你知道,有的人上去就下不来了,有的人下来根本就上不去。你觉得,为什么有的人会上去下不来呢?这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哪些人是上去下不来的人?如果你对前面我所讲的课非常了解,那么你立马就知道我这句话,是在讲什么。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些学员仍然不明白,那么你前一阵所听的知识,仅仅是知识而已。

    前面我们讲了,对立统一,什么意思呢?就是上离不开下,下离不开上,任何事物都包含而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两个极端事物的相似度,一定高于任何一段和中间事物的相似度。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头脑当中不仅仅是要知道这个知识。而是要在头脑中迅速检索,迅速做出反应:上就是下。

    那为什么一个人上去就下不来了呢?比如说这个人做了一个官员,到了退休的时候,他就老有很强的失落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上去下不来的人,是从物理层面上,他上去了,比如说他官职上他上去了,他由穷到很富了,他从钱上上去了,你从物质层面上上去了,他的心理上就上去了吗?这是我们要问的问题。什么样的人上去下不来呢?其实他们是根本就没有上去的人。这些人他根本就没有上去,所以就不存在下来的问题。这是一体两面。大家前面学过这些理念之后,你才知道我在讲什么。如果你前面所学的内容不扎实,你不知道我所讲的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关系,想表达的意思。就刚才我说的这些话,你又会觉得我在瞎说,你就理解不了。

    所以大家听心理课的时候,要转一个弯,一定要把理念打牢,基础要打好,将来我们才能在一个平台上,说一样的话。说什么一样的话呢?就是从心理层面上说话。当我们在说一个人很年轻的时候,我不是指的他的生理年龄,我是指的他的心理年龄。当我们在说一个人,他很狠的时候,这个“狠”可不一定不是爱,可能是爱的一种反向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在心理层面上来谈的一个事情。那么,上来和下去,下来和上去,这是一体两面。

    大家现在看到,经常有人在微信圈中发一些鸡汤,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发了一个文章给我,说做人要放得下、放得下、放得下。我也给他发了个微信,我回他说:就你我这样的水平,我们还用放下吗?当然我是在开着玩笑。为什么不能放下呢?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起来过。当你从来没有起来过,你整天在朋友圈当中谈放得下放得下放得下,你不觉得可笑吗?但是很多的人,觉不得可笑的。整天就在朋友圈当中转这些鸡汤式的文章。而这些鸡汤式的文章,他不知道它是有毒的。它是麻醉你的。如果是马云说:我视金钱如粪土。那这个我信。因为马云是亿万富翁。如果王健林说,我要成为首富,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说先挣一个亿。这个我信,因为人家王健林不是个普通人。但是,如果哪个老百姓他也说,他视金钱如粪土,说谈钱太俗了,说要挣一个亿为一个小目标,你不觉得他有毛病吗?所以说,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它所反映出来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那很多人现在一天到晚叫放得下放得下,一天到晚那么佛系。现在正是肺炎流行期间,我们叫百年未见之大变局,需要我们这么佛系,这么放得下吗?积极进取是我们现在的主旋律。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师资,我们应该向社会传递什么才是正能量。传递什么才能使得更多的人,尽管你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但是能够在我们的感召之下,做得越来越好。我想,我们最好先别说正向的东西,先要做到少谈什么放得下,而是要鼓励更多的人,拿得起。因为你只有拿得起,你才能放得下。你之所以放不下,那是因为你根本就拿不起来。我们知道,总书记号召我们是这样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都应该是通过我们的讲解,向社会大众传递的一种声音,也是作为我们心理工作者应该秉持的一种理念和实践的精神。

    今天我们这一个小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在诊断的基础之上,在判断和评估的基础之上,我们怎么来应对。

    怎么来应对呢?昨天说过了,人,有人的应对方法。鬼,有鬼的应对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我们怎么应对。或者说,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又处于心理健康状态,我们又如何应对。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处于一个心理不健康的状态,我们又如何应对。或者说,处在不正常状态,我们怎么应对。处在心理死亡状态,我们怎么应对。这四种状态的应对方式,是我们今天晚上课程的主要内容。

    对于心理健康状态,应对方式就是讲道理。所谓讲道理,就是正着说。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父母把我们养大,父母都是把我们当成一个心理正常而且健康的人来对待的。所以说,我们从小到大,我们不缺道理。我们都是听着长辈们的道理,长到今天的。我们长大以后,社会媒体也好,大众也好,都是在给我们讲道理、伦理、法律、道德,这些都是道理。我们说了,道理只能讲给心理健康的人听。当我们心理健康的时候,我们对道理就敏感,我们就能听得进去。

    但是我们现在如果发现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了,或者说心理不健康了,这种情况下,再讲道理就没有用处了。那应该怎么做呢?这就需要我们拿起心理助人这个武器,我们就不要给他讲道理。我们就要用心理的办法,来达到心理助人的目的。那这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反着说。因为心理和道理是反的。反着什么意思呢?可以这么说,反着就不是正着。这句话真的没有毛病。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给你说清楚什么是反着。但是,你知道什么是正着,你才知道什么叫反着。比如说,什么是正着呢?经常讲道理是用陈述句,告诉你说:今天你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现在我发现你的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了,我要给你讲又讲不进去,你根本就听不进去,那真么办呢?我就变刚才的陈述句为疑问句。我就开始问你,我说:这个事情我也不会,你能不能帮帮我,比如说:这个事情怎么样怎么样。总而言之,我要请教你。我以请教你的方式,把我背后隐含着的目的,最终达到它,实现它。

    这样说,可能有些笼统,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现在你是一个单位的负责人,而我是一个社会心理服务师,我真想把你们单位发展成我的一个客户。我真想让你们单位的干部职工都学一点有关心理学的知识,也学一些心理助人的方法,都能听一听我的讲座,当然,在这个讲座过程当中,我也能有一定的收入,我还要展示我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这个公司的老总,我应该怎么说呢?我一进门,我说:我是个心理工作者,我想给你们单位讲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你砰地给我来了一句:我们单位的人都没有毛病。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根本就听不进我在说什么。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再给你讲:现在人人都有心理问题,没有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如果我这样给你讲的话,我想你是肯定听不进去的,很快就把我打发走了,想尽一切办法把我打发走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我就判断,你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很低了,因为你根本听不进我在说什么。那么在这汇总情况下,我就改变我的策略了。对于心理不健康的状态,我就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变成疑问句。我就会这么说:哎呦,尽管我学心理学了这么多年了,但是我还真的没有遇见过像贵公司这样的企业,从你们老总,到中层干部,到底层员工,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我还真的没有判断,我就不知道,咱们单位当中,人和人之间有什么差异。就是说你作为一个高层领导,和中层领导,有什么样的差异,大家需求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有时间,也请你给我说说,以便我以后能够不这么唐突地直接到一个单位当中,向人寻求这样的机会和帮助。我是以请教你的心态来这样问你的。因为你是公司老总。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我的谦虚,我把我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那我得把你捧得很高。我想,如果你的心理健康水平稍微高一点的话,你就会告诉我。因为我用我的方式,把你的“好为人师”这个弱点给激活了。你就会告诉我:你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每一次和人相处的时候,当很多人知道我是一个心理工作者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比我明白多了。他们都觉得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师。他们觉得心理学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学。他们那些人生的阅历足可以替代我所做的这些学问,我没白没黑所做的这些事业。他们就会以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姿态,给我讲心理是这么一回事儿。心理出了毛病的人,应该怎么做。那我就从他们身上真的学会了很多。

    那这是这么造成的呢?这是我用我谦虚的姿态,我以我示弱的姿态,从态度上让对方接受了我。更重要的是,我是用提问的方式,当我提问这位老总的时候,我就是学生,他就是老师。前面我讲过,这个时候,我就在暗处,他在明处。这就达成了。平常的时候,我们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牢牢记着,任何一个提问,我们心理学背后的假设,是把你假设成心里不健康的,尽管我们把你放在高高的位置上。我们为啥把你放在高高的位置上,放在老师的位置上?是因为我们从心理上,想控制你。希望大家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当我在问你的时候,请教你的时候,其实我是把我放在低的位置,把你放在高的位置。我为什么把你放在高的位置呢?我想通过低的位置,通过弱的位置,来控制你。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弱,才能控制强。两强相遇,两败俱伤。平常你给你的孩子讲这些知识,你的孩子可能根本听不进去,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换个方法,以请教他的心态说:哎,妈妈这个题也不会,妈妈这个词不会写,你会发现,你的孩子,那个好为人师之心就起来了。这个时候他会给你白活一通。这种情况下,你的很多东西都能实现。

    这就是,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我们的应对方法,就是要反着说。在和对方说话的时候,就要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

    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在哪儿不一样?教育工作者,是把所有人的心理假设成健康的。心理工作者正好相反,他是把所有人的心理假设成不健康的。

    比如说,一个医务工作者,前面我们讲过,是把所有坐在他面前的人,看做是有病的人。这是他的基本假设。正因为我们假设一个人是不健康的,经过我们和他聊呢,发现他的心理是健康的,这种情况下,他是高兴的。就怕什么呢?你假设他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一聊,发现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这就比较麻烦。这就是非常有名的 阿隆森效应。这是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我们的应对方法,就是要反着说。在和对方说话的时候,就要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有关这一点,我们以后再做进一步探讨。大家也可以在生活当中多挖掘挖掘这种例子。其实很多有智慧的人,人家都是这种说话方式的。人家总是那么谦虚,总是会向你提出一些问题来,使得你高高在上的同时,能一边为公司做着贡献,一边还高高兴兴的。人家是在捧着你,背后是什么,要想明白。

    那么,对于心理不正常的人呢?我们就要顺着说。顺着说特别重要。如果这个人他疯了,如果我们没疯的话,那么他看我们,也是疯子。以为疯子看我们,和我们看疯子是一样的。我们眼中的疯子是疯子,疯子眼中的我们(正常人),也是疯子。这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得相信。所以说,当我们判断,他疯了的时候。怎么才能够顺着说呢?我们必须疯起来。当我们也疯,他也疯的时候,两个疯子在一块,就叫顺着说。比如说,一个疯子说:桌子上有条蛇在跑。咱们一看他出现幻觉了,他疯了。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说:没有,那是幻觉。那不是他疯了,那是你疯了。为什么?那是因为他认为你疯了。因为他看到,你没看到。你要记得,当他出现幻觉的时候,他看到桌子上这条蛇是栩栩如生的。这一点你得相信。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你为什么没有看到呢?那是因为你没有疯。这就像在梦中一样,你在梦中你也是栩栩如生的。他在梦中,他也栩栩如生的。但是你在清醒的时候,你知道他做的梦有多么鲜活吗?这是一个道理。完全一个道理。

    我再举个例子说。如果一个疯子,他拍着胸脯说:老子武功天下第一,不信咱打打试试。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得顺着说:你就是第一。一定要顺着说。这个顺着说特别特别的重要。但是顺着说的前提是,对他心理健康状况的判断是“他是不正常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得知道。这个判断是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的,才是我们应对的方法。这一点,我们在现场最好是能够做一些演示。我在讲课过程中,首先会举些例子进行演示。比如说父子两个吵起来了。母女两个吵起来了。当吵起来的时候,爷俩/娘俩就骂起来了,话很不中听。那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呢?对方就说另一方“疯了”“他有毛病了”。岂不知,当你觉得你的孩子疯了的时候,孩子看你也是疯了。这是完全一致的。

    我还记得咨询过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个公司,我一个朋友,他是这个公司的常务副总,和他的一个员工争吵起来了,被他的员工,一拳打掉了两颗门牙,抑郁了。抑郁后来找我咨询,咨询的时候,我调侃他说:就你这个水平,还能做副总?他就和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就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说我怎么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他就给我说了这件事儿。他说他们公司刚刚盖了一个大楼,还没有开业呢,就放了很多盆景在大厅当中,他的员工,一个保洁人员,男性,那天下了雨,这个保洁人员就在那个门口,靠着一大盆话,把一辆破自行车放在了那里。那个车子连个撑子都没有,还滴答着水。结果这一幕,董事长看到了,人家没管。他们总经理也看到了,也没管。他是常务副总,他看到了,他觉得不管不行。他就问:这是谁的自行车?小伙子说:张总,这是我的自行车。然后我这个朋友说:把它骑走,放大厅里面怎么能行?!我现在忙着,忙完我就骑走。张总说:现在把它骑走,必须骑走。小伙子说:我现在忙着,我待会儿骑,待会儿骑。没想到我这个朋友恼了,说:现在必须骑走,先骑走了再干活!没想到小伙子也恼了,说:我就不骑。两个人就发生冲突。打起来了。打起来后,小伙子拿起自行车就这么一抡,想往他脑袋上抡,我这个朋友手一托,自行车就砸到了大厅里的玻璃上,玻璃“哐当”就碎了。这时候这个小伙子还没放过他,然后把他抱起来,摁起他来,一拳把他门牙给打掉了。他抑郁了……我这个朋友就说:你就是站着不腰疼。他为什么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呢?他说董事长也不管,总经理也不管,他抱怨人家董事长,抱怨人家总经理,他说:我能不管吗?我是常务副总。我就和他说了句话:你觉得应该管吗?他还是没转过来。你看着一个人,当他吃了亏以后,他就老转不过弯来。现在我们在医务工作者当中也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博士、硕士,竟然叫一个农民给打了。你不觉得可笑吗?他不觉得可笑。他脑子当中,还觉得,对方不对。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人家老百姓都知道,好汉还不吃眼前亏呢。那这么就吃了这个亏呢?他问我:说你说怎么办?我说你都是那么大个公司的领导了,一个员工放个自行车,还用得着你个常务副总管吗?你知道人家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啥不管吗?你不是有保卫科吗?你个办公室主任都可以管啊。你何必管呢?你和你的这个的员工之间隔着好几层呢,他怎么会听你的呢?我这样说,他还在那里气鼓鼓的。我也不知道她理解没理解。然后他气鼓鼓地说了句话,把我说笑了。他说:那是个飙子。他一说我笑了。我心里说:他是个飙子,你都被他打了,你说你有多飙吧。就像你被一个疯子打了,你说是疯子有问题呢?还是你有问题呢?这需要思考。这真的需要思考。但是,人在激情之下,他就是转不过这个弯来。很多人,他吃过这个亏,但是他还是转不过这个弯来,所以他就频繁地吃亏,把一个小事给转成一个大事。因为我经常给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讲课,每次讲课的时候,我都会举这样的例子。我会以演示的方式给他们举例。比方下面坐着的都是一些学员,比如是MBA班的一些学员,我说,咱演示一下。你看看他是怎么发生的。如果我讲着讲着课,我突然指着你们说:你们这群混蛋。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怎么样呢?一定会有人突然站起来说:你也是个混蛋。他用了个“也”。我问大家,用“也”什么意思?说明至少他先承认自己是个混蛋。结果呢?这两个混蛋就打起来了。他老是没有顺着。我就说:你有病。他就说: 你也有病。他总是用个“也”。用“也”神秘意思啊?就是,你先认同了对方的话。这些在心理学上,都叫“投射性认同”。这都是一些认同的方式。关键在于你的认同。所以,你永远看到两个吵架,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百姓说,只要两个人吵起来,就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句话永远是对的。在这个民间的层面上,别去分什么真理不真理,只有吃亏不吃亏。你就是有了真理,但是你吃了亏,就什么也别说了。没有人给你去讲这个理。家里面,更是这个样子。需要大家来体会体会。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刚才说了,对于心理不正常,应该怎么做?顺着说。一定要顺着说。顺下来,就好了。在讲稿当中,我给大家举了两个例子。说是两个笑话也可以。一定回去好好看看,体会体会这两个笑话,我想表达的意思。别后隐含的意思。不要在表面上理解这个笑话。第一个是,两个人吵起来了,一个说3*8=24,一个说3*8=21,争一天也没争出来个所以然,后来找了个判官。判官说,先把3*8=24的,抓起来,打一顿。……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3*8=24,你非要和一个说等21的人较真,不该打吗?不打你,打谁。打你不是因为对错。而是因为你根本不会看人。你和一个有毛病的人吵了一天。你有没有毛病?!但是即便这样,很多人,挨打了,还是转不过来这个弯。很多人,一辈子为什么总是失败。吃一次亏,再吃一次亏,再吃一次亏。咱们一般人都是“吃一堑长一智”,有的人,吃一堑长了5智、10智,有的人总是不长智。要思考,这是为什么?这不是我们一下能说清楚的,但是这里面蕴含了太多心理动力学的东西。我们要慢慢思考,为什么有人总是失败,总是在失败的恶性循环当中,转不出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学心理学的过程中去反思。你为什么没有觉察。你在道理上知道觉察,就是觉察不了,你就形不成一个好的习惯。今天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大家看,我的课讲得看起来很浅显,但是在这个浅显的背后,蕴含着的东西,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这是需要你自己去挖掘、开发的。

    对于心理死亡呢?无论你和这个人怎么说,他就是偏执了。比如他说“就你不对,就你不对”。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闭着嘴,别说了。

    再重复一边,心理健康状态,正着说,讲道理。心理不健康状态,反着说,用心理,因为心理和道理是反的(从意识和无意识上来说的)。心理不正常状态,顺着说。心理死亡状态,不说,要先救活才能再说。

    我给大家讲的这些,大家再去给别的学员讲,将来我们在社会上用。重点不是说,应对,重点是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判断。这一点,重复一万次也不过。但是你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你听我的课,能听到什么水平上。这一点,通过我看大家的作业,也能看得非常清楚的。有的人就是停留在基本的道理层面,而有的人已经开始了反思。有的人,已经结合现实,有了一定的领悟和提高。咱说过,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而有的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有的人,又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又回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只要有三个人,就会分三等。人多了,自然就是分三六九等。有50个人,也真是分三六九等的。都是同学,那么学完之后,距离只能是越拉越大。那些后来的,不见得就是赶不上,那些在前面跑着的,可能慢慢就会被赶超,你慢慢就会被落下。这是为什么,这不取决于你努力不努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我们从心理学层面,和道理层面来说是不一样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就把心理状态横向的判断,还有应对方式,从相对比较专业的角度讲完了。我们用的基本上是一些专业的判别方法。但是生活当中,离老百姓还是有些远。尽管我们讲的很通俗,但还是远了。这也是我这几年才慢慢有所体会的。因为平常,让我去讲课的单位 ,受众的层次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这个比较高,有个指标,就是说文凭比较高,受过相对好的教育,再就是收入比较好,这是我一直在跟踪。当然我也去给一些社区讲课,给一些最基层的单位讲过课。你要知道,越给专业人员讲课越容易,越给基层人员讲课越难,而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是面对着基层,所以我们应该把它讲得更加通俗。刚才我讲的这些,如果你复述出来,将给老百姓听的话,很多的人还是接受不太了。

    大家如果是听过我给社会大众,尤其是街道上的讲座,你会发现我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在讲课的设计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根据他们的反馈,在疫情期间,做的一些调整。讲了这么多课,我觉得这种调整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刚才讲的,再往下降一个层次,再通俗一些,我是这么来讲的。我把人的心理健康不健康,不说四种了,只按三种来处理就行。哪三种呢?一个叫健康,一个叫不健康,一个叫不正常。我一般就不再谈心理死亡。为什么?一个是时间不允许,因为现在一般单位的网络培训是1个小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如果你讲的太多了,你就展不开,真不下去。讲三种。

    这三种怎么个讲法呢?我不再按照标准来讲。这是我调整出来的。我是这样说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合理地表达诉求;心理不健康的人,是压抑情绪;心理不正常的人,是付诸行动。一般我是从这三句话讲起,然后来判断一个人是健康、不健康还是不正常。

    健康的人事表达诉求,什么是诉求,诉求就是你的愿望,我们常说,人活着,常常为两个字而活,一个叫情,一个叫欲,我们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往往是我们的情,比如说,当你生气的时候,这是一种情绪,或者叫情感,都可以。那么这种负性的情绪或者情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前面说过了,情绪是失控了的欲望。当一个人有了负性情绪的时候,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是看到了他生气,感受到了他生气,是看到了他生气之后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是一个心理工作者,他不是看到感受到你生气,他立马就知道,你之所以生气,之所以有负面情绪,是因为你的某种需要,你的某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心理工作者,不去安慰别人,他知道,善意的安慰,是害人的毒药。当你哭的时候,难受的时候,他不去安慰你,他会帮你去表达你的诉求,他会帮你去思考你想得到什么,因为他知道你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样,对绝大多数人,就能说明白了。这些非常非常的好用。如果这个人心理不健康呢?他就没法表达诉求,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表达诉求的时候,他就会表达情绪。一个表达情绪的人,一定是没有能力表达诉求,才会表达情绪。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当你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我就能判断出来,你不具备表达诉求的能力。表达情绪叫什么?叫感性反应。表达诉求,叫理性反应。悟性反应是最高的反应,哲学式的反应。理性反应是成熟式的反应,是一种概念式的,逻辑式的反应。一个人的感性反应,是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是直接的反应。这是我们前面所学的东西。一定要把前面所学的东西用上。比如当一个老百姓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们给他说:你别说你气死了。你这样说:这件事情,把我激怒了。你看看一样不一样。我说我很生气的时候,这是我的感性反应。“你把我激怒了”的时候,这就成了理性反应。几字之差,天壤之别。这些,都是技术。不要看话差不多,有些背后是隐含着技术的。这个技术的背后,是一种理论所支撑的。心理助人,就是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你没有理论支撑,那就叫社会大众的普通表达。如果有理论支撑,那就叫心理助人,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如果这个人不正常呢?那就得直接付诸行动。我举的例子,常常是自己的例子。我反复说,为什么要举自己的例子呢?是因为举自己的例子,没有人反驳你。你需要编出一个和你相关的例子来。比如说,今天忙了一天,晚上还有课,到现在还没吃饭呢,结果今天晚上,9点讲完了课,又累又乏又饿,回家了,一看老婆没有做饭,我立马就生气,记住,这个生气叫负性情绪。当我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从理论上讲,这叫感性反应。感性反应,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我心理健康水平很高,我就把它转成理性反应,我就会想:我怎么会生气呢?我的气是怎么来的呢?我的理论告诉我,我生气,是因为我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情绪是失控了的欲望。那么这个时候,我就会继续思考,我的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呢?想吃饭啊,没有饭吃啊。这时候我就有了理性反应,并且我要把它表达出来。大家记住,表达出来特别重要,就对我老婆说,我今天干了一天,很累,你能不能给我做顿饭吃?这是在表达诉求,表达要求。这就叫心理健康。可千万不要觉得这很简单。这中间,是把感性反应,经过我的内心处理,把它变成了理性反应。而且还具备一种能力,就是用嘴把它说出来。很多人是说不出来的。

    真正痛苦的人,往往是说不出来的。一个能用嘴说出来的痛苦,那就不叫痛苦。一个痛苦能说出来,前面我讲过,一个女人发现老公出轨了,又哭又闹又上吊,你放心好了,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事。真正痛苦的人,发现老公出轨了,不哭不闹也不上吊,抗争,真的最终出了大事了。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说出来特别特别重要。前面我们讲过了,为什么要让一个求助者,要把他的创伤事件想起来,并富有感情地说出来,弗洛伊德说,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症状就能消失。而且能够永远地消失。这是一百年前的一句话,到现在依然指导着心理工作者。它是有心理基础的。慢慢挖掘,你会找到,它的根在什么地方。这就叫心理健康。也就是能够合理地表达诉求。

    如果心里不健康呢?一回家看到老婆没做饭,我就生气,这时候我只是感受到了生气,只在感性反应。我的心理健康水平还不至于太差,我就会压着这股气,但是我已经没有理性反应了,我从来不会思考,我的生气是为什么。我不会思考,我的生气是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当然我也不会思考,我的欲望是什么。我就带着这股气,自己做饭去了。为什么要自己做饭呢?因为我很懦弱,我又不敢和老婆来,不敢往外攻击,就带着口气。然后就自己去做饭,在厨房当中,叮叮当当、乒乒乓乓……大家看到,很多人是带着情绪来工作的。带着情绪工作,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压抑着负性情绪工作的,这种情况下,你想想你的工作,一定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情绪会影响到你别的方面。这就叫心理不健康。一个带着情绪工作的人,不可能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反过来说,一个人不能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你也永远不要认为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比如说,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手机,这就很难说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因为你做不到专心致志。有的人干着这个想着那个,因为他没法做选择,他不敢放弃。这些我前面讲过了,这些都需要在讲课过程当中,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的。就像看电视一样,中央电视台有几个频道,比如中央一综合台,5频道,11频道,现在上课了,心理健康的人,一听上课铃响了,就一下跑进教室里来,像调台一样,砰调出来一频道,然后正襟危坐在这里上课,一下课呢,砰调出5频道,跑出去,赶紧打打球,跳跳绳,跑跑,玩去了。晚上吃完饭,该娱乐了,赶紧调出11频道,这就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不健康的人,他怎么调频道呢?他会把三个频道同时调出来,那么电视屏幕上就会出现重影,哪个也看不清楚,哪个也能看出来一点点。样样都想看,哪个也看不清楚。这些都是写比喻。我们要慢慢去体会这些比喻所展示的意思。心理不健康的人,他就带着情绪,他带着情绪,他就不可能做到聚精会神。如果这个人心理不正常呢?一进家门,一看老婆没有做饭,我连生气都感受不到,可能直接就骂,直接就打。一动嘴,一动手,这就开始付诸行动了。一个人动手,动嘴,表达愤怒,他的心智年龄,大约在多大?3岁。这些都是给我们展示的,怎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健康、不正常。然后是相应的应对方式。先要做出这样的判断,我给大家说的目的是,我们的判断不一定非要按照教科书上说的,那种标准的判断流程。我们需要给社会大众提供的是好听、实用的课程。好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素质。但是实用,得需要你和现实的结合,这和你个人素质关系不大。比如和你口才好不好关系不大。但是你拿出一个方法来,让别人马上能学会,让听众自己有所体会,这样就行了。然后我们再给他一个说法,让他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和我们讲的能够结合一下,这就达到目的了。

    我们平常在判断一个人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的时候,前面我们说过一个叫残余规则。大家自己再去看看。比如你的宿舍里,或者你的班级当中,你的单位当中,总有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你感觉他怪怪的。这就是残余规则。就说这个东西,我们也说不出来,他为什么怪怪的。但是他所作的事儿,和我们平常所见的不一样,我们有个共识,比如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是我们形成的共识,没有规定。法律,伦理,都没有规定。如果一个人,他和你说话的时候,他不看你的眼睛,他非要瞅着你的耳朵,或者说非要瞅着你的胳膊,你的脚后跟,你肯定觉得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这就叫残余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残余规则,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判断,就是能让我们迅速地识别开对方正常不正常,健康不健康。我们的课重点不在于让大家用我们学过的规则去判断一个人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而是要让社会大众知道,在大家当中,真的有健康的人,有不健康人。知道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也有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也有心理不正常的状态。当你们两口子都是个健康的人的时候,也可能因为某种状态之下,不正常,不健康,吵起来,恨起来,出现一些问题。这个觉察能力,这种意识,是特别重要的。这一点,几乎每次课,都要强调一次。但是你会发现,一旦到了关键时候,不是没有这个知识,而是没有这个意识。正因为没有这个意识,你就没法去应对,因为你就因为惯性,不知不觉又把她当做一个正常人去对待了。比如说,一个人突然骂了一句,咱一看他不正常,他不是个正常人,你呢?非要再还过去,骂他一句,这就是问题了。你不是不知道。过去你就后悔了。但是当时,你没有觉察,没有那种意识。所以,觉察能力,是需要我们警钟长鸣,保持一种随时随地的觉察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的重要性。没有一种意识,你永远不可能形成一种习惯。

    以上都是从宏观上来讲述的。下次课将从微观层面来讲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4-21让觉察如影随形(正说 反说 不说 救活再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eo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