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记

作者: 小倭瓜萱萱 | 来源:发表于2018-06-09 23:48 被阅读0次

            我小时候有个好朋友叫黎芬,比我大一岁,是个非典型的文艺少女。我们住一条街上,两家相隔十几米的距离。

            我们都比较喜欢看书,有时会一起去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书看。小孩没什么零花钱,每次只能一人买一本,我们就选两人都喜欢的,这样就可以交换看。记得有一次我们买书回来路上走累了,就坐在路边树下休息,看三毛的书。“风过林梢,鸟儿在叫”,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景。

            书总是不够看,于是我们就想办法去借书。印象中最深刻的借书有两次。

            一次是去镇子边边上的人家借书。那户人家里只有一个老奶奶。老奶奶个子瘦小,有些驼背,但是动作灵活。我们去的时候,她正在捡煤,脸和手都被煤弄得黑黑的。走近了看她的脸,能更清楚地看到她的皱纹里都是黑的——长年累月与煤炭打交道的人几乎都是这样。

            老奶奶不是我们本地人(好像是耒阳那边的),说着一口外地方言,而且语速很快,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所幸黎芬身上有一半衡阳人的血统,她连蒙带猜、连比带划,最终顺利与老奶奶沟通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

            老奶奶很高兴地带我们到另一个房间。房间很简陋,乌漆麻黑的,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只有两个高高的书架靠墙立着。书架上摆着很多书,什么书名忘记了,只记得都很深奥,不是十二三岁的小孩能看懂的。我们踮着脚选了许久。见我们够不着顶上的书,老奶奶又去搬了梯子过来,黎芬就爬到梯子上去看。

          最后我们挑了一套三言二拍。

          那一套有好几本,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看起来就价值不菲。

            几乎没费什么劲儿,老奶奶就很爽快地把书借给了我们,她既没问我们是哪家的小孩,也没要求我们什么时候还。

            在我们找书的过程中,老奶奶一直在讲话,可惜我几乎没有听懂,后来黎芬告诉我说,老奶奶说的是她儿子的事。她儿子特别喜欢看书,那个放书的房间就是他的,由于家里条件不太好,他很早就出去打工了,几年都没有回来。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去还书,老奶奶还是很热情,也很忙碌。我们不好总是打扰她,再加上剩下的书太过专业,我们也看不懂,之后就没去她那儿借书了。

            另一位借书给我们的是看起来很难接近的一户人家。

            我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他们家门口。他们家的门是朱红色的,上面镶着两个金色门环,看起来富丽堂皇,门前马路对面还有个小菜园,用竹篱笆围着,中间一颗矮矮的柚子树。有时候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坐在门前,或是带着草帽在菜园里,他身材高大,不苟言笑,看起来很有威严。

            黎芬带我去他家的时候,我很忐忑,生怕被骂。黎芬却很镇定,她那个时候虽然也只有十三四岁,却非常老成,又有胆量,做什么都毫不畏惧的。

            我想象中的呵斥训责并没有出现,那位老人出奇的和蔼,刚好当时他的女儿也在,他就让她带我们去找书。

          我们小心翼翼地从沙发旁边走过,上到二楼。楼上有一个很漂亮的书柜,柜子里摆着许多书,精装、平装都有。

            那时候真是眼睛都挑花了。我不知道选哪本好,就随手拿了一本,依稀记得有“午夜”二字,还没来得及翻阅,老人的女儿就轻轻地把书拿走,然后很温柔地说:“这本书还不适合你看。我们换本别的。”

          当时年纪太小,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直到好多年以后,才渐渐明白她这么做的原因。

          她长什么样,一点都想不起来了,也不记得她是二十来岁还是三十来岁,但是她在我心里一直就是很美的一个形象。

            没过多久,我们再去时,朱红色的大门上了锁,隔壁邻居说老人身体不好,搬去跟女儿住了。

            之后,那门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园子里的篱笆慢慢散了,柚子树也被人砍了。

            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两位老人应该已经去世了,也不知道在他们生前,老奶奶的儿子回来没有,老人的身体好了没有。

            我很感激他们。感激他们在我们那么小的时候,给予我们那么善意的温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书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gx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