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点之前上床睡觉对肝脏好,早上7点到9点是早餐的最佳时间,早餐一定要吃得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姑姑闲聊了几句,她又开始给我们安利“健康作息”。
如果是平时,听到长辈絮絮叨叨这些“养生大法”我可能会“表面配合”,然后找个借口逃之夭夭。
但那一刻不知为什么我没有敷衍,而是试着去倾听。
当她提到她从小对做衣服这件事情的热爱,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什么?
因为她眼里的光我也有。
姑姑是一名裁缝,但她的学艺之路并不平坦。她小学没有毕业,加上儿时生过一场大病,基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那时家里对女孩的要求不高,奶奶只说女孩子做做饭带带娃就可以了,不用上学。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脑袋“空空”。那些养生知识都是在电视上学到的,当然,这是后话。
姑姑第一次见到缝纫机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正巧她的一个姐姐家里就有一台。这个姐姐跟城里的一位裁缝师傅学过,她想让姐姐教她做衣服,可姐姐不愿意。于是她就站在一旁看,一边看一边自己琢磨。有时趁着姐姐吃饭的间隙踩一踩踏板,这样间歇着熟悉了机器。
她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缝纫机,可她不好意思和家里开口(那时家里条件不好)。
“我只想要一台缝纫机。” 那个年代结婚彩礼一般都是送单车、手表、缝纫机等,而她只想要一台缝纫机。
于是,她在订婚后得到了人生第一台缝纫机。
本来是打算找个师傅的,可是各种原因这事儿没成。怎么办呢? 家人给她找了一本缝纫书,自学吧!
她看不懂书上的字,但她可以看图,把图记下来,再在心里演练,然后剪纸做实验,再在布上裁剪。就这样,看一件,做一件。
“做出来效果还不错。” 于是她以1毛、2毛钱的手工费给村里的人做衣服练手。一个冬天,她赚了45块。
“后来公公在街上租了个店面,让我开个裁缝店。可街上跟乡里不一样,流行的款式我不会呀!” 说到这里,姑姑两手一摊,“能怎么办,只能晚上看缝纫书,学呀!”
于是她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记图、剪纸练习,第二天再根据记忆裁布制衣。
姑姑的手艺日益精湛,再加上她去别人家做衣服,不需要好烟好酒招待,只要工钱,人人都夸这师傅好相处。找她做衣服的人也自然越来越多。
眼看着生意慢慢被抢走,有人坐不住了。跑到她的店里,左看看右看看,见她手法娴熟,当下质疑道:“我就不信没师傅教过你!”
“我当时心里就乐开了花!” 听到这里,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仿佛此刻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不同于姑姑的自学成才,我是“正儿八经”在学校学过的。在学校时有老师带着做,毕业之后很多东西要自学。
比如说西服的袖子,书上是这样的:
西服袖制版图几乎每个基本款都有这样复杂的图纸,对于我这个非专业生来说学起来十分吃力。以至于后来我自己做的衣服基本都没衣领、袖子和里子...
我空有热爱,却很难克服这些困难。
姑姑告诉我这很简单,她很轻松地用白纸给我示范:
西服大小袖 衬衫领面领座“做衣服很简单,你想做什么样式,先在脑海里想一想,然后用纸剪,再到布上裁。不要怕错!错了没关系,就当交师傅钱了。”
“你可以先做大片的,做坏了可以拿它做小片的。”
“一般袖窿深5尺5,袖肥你就画6尺5,袖山高一般取袖肥的1/2。”
“西服大片袖左边这块高度在袖山高的2/3,画线的时候不要太拱...”
姑姑跟我分享了很多她自己的经验,之前在我看来是拦路虎一样的东西,在她眼里都不是问题。这一方面源于她丰富的经验,一方面源于她对缝纫的热爱。
“不要怕麻烦,你只有用心,才能做好。”
“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多练习,自然就会了。”
朴实的话,很容易地进到了我心里。
我后来又向她请教怎样改衣服,并在她的指导下给新买的裙子腰头里加了松紧带(腰太瘦的人应该能懂我的苦)。
加了松紧带后“不要怕麻烦,你只有用心,才能做好。”
我用心了,做好了。
我很感谢这个下午给我带来的快乐。
这个下午,姑姑教给我3件事:
1. 要做好一件事,仅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心 (我的理解是 耐心 + 细心 + 恒心),不要急于求成。
2. 实践出真知,有方法地实践更快出真知。有时与其自己冥思苦想钻牛角尖,不如向有经验的前辈虚心请教。
3. 我从倾听中体会到了“共情”,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学会倾听吧!
2019.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