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近五十岁的老妇,无家可归,决定把自己卖了:“不做奴仆,不为人妻,只要是把我当母亲供养的人,无所谓给多少钱。”围观的人都嘲笑她痴人说梦,却有一个年轻男子将她领回家,果真像儿子一样孝敬她。
男子名叫胡生,在私塾跟着先生读书。上学途中必经观音祠,信佛的母亲叮嘱他,路过祠堂一定要进去叩拜菩萨。
有一天,胡生上学路过观音祠,进去却看见有个少女领着一个小孩在祠堂里游玩。少女头发不长,仅仅披到颈部,样貌十分俊俏。
十四岁的胡生打心底喜欢这个少女,于是询问她的名字,少女笑着说:“我是祠堂西边焦画工的女儿菱角。”
胡生又问:“你可许了人家了?如若没有,我当你丈夫好不好?”
菱角羞红了脸说:“我做不了主。”谈话间偷偷打量胡生,似乎也喜欢他。
胡生笑了笑,转身准备走出祠堂。菱角追出去对他说:“崔尔诚是我父亲的挚友,请他说媒,保准能成。”
听完,胡生憨笑着点点头,越发喜欢聪慧的菱角,回到家就跟母亲说明情况。第二天,母亲便请崔公去焦家说媒。
然而,焦家提出的聘礼太过丰厚,胡家给不了,眼瞅着这门亲事要黄了。
这时,崔公极力夸赞胡生才华横溢,将来必成大器,焦画工这才勉强答应。
没过多久,胡生在湖北的伯母去世,伯父年迈,膝下无子,胡生便赶过去帮忙处理丧事。
过了几个月,胡生准备回家,但伯父伤心过度,病倒后不久也去世了。胡生只好继续留在湖北替伯父处理后事。
而此时的湖南,很快被乱兵占据,胡生因此跟家里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流落异乡。
一天,有个将近五十岁的老妇在村子里转悠,而后说:“战乱无家可归,准备把自己卖了。”
有个围观的人问需要多少钱,老妇回答:“不做奴仆,不为人妻,给钱多少无所谓,只要是把我当母亲供养的人即可。”
这番话可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觉得老妇是痴人说梦。大家交头接耳,这件事一下子就传开了。
这时,胡生也出现在人群里,大概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看着老妇,不禁想起失联的老母亲,不由得悲从中来。
再想想自己现在形单影只,于是,他径直走向前邀请老妇回家,果真像儿子一样供养她。而老妇,替胡生做饭做衣,也会像母亲般唠叨他。
有一天,老妇突然说要给胡生娶妻,还说即便流落在外,但伦常大道不可偏废。
胡生哭着拒绝说:“我原本有妻子,只因战乱让我们分隔两地。虽然还没成亲,但结发之盟不可背弃。况且,谁也不会舍得把女儿托付给一个流离失所的异乡人。”
老妇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给他置办成亲所需要的东西,床铺被褥一样不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从哪里弄来的。
一天傍晚,太阳刚下山,老妇就对胡生说:“把蜡烛点上坐着,不准睡着,我去瞧瞧新妇来了没有。”说完就出门去了。
谁知道,三更天都过了,老妇还没回来,胡生开始有些担心。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声。随后,只剩下女子的抽泣声。胡生出门一看,只见一个头发散乱的女子坐在庭院里哭泣。
胡生上前询问女子是谁,女子并未回答。胡生又惊又怕,难不成是老妇拐了个女子给他当妻子?
过了一会儿,女子恶狠狠地说:“我本就和胡生有婚约,后来遭遇战乱没了他的音讯。父母强行将我嫁给你,今天就算我人在这里,你也休想得到我的心。”
胡生听完,惊愕地问:“你可是菱角?”
女子忽然止住哭泣,抬头看着胡生。“我是胡生啊。”胡生忙说。
两人借着屋内的灯光仔细一看,才认出对方,于是转悲为喜,互相哭述着分别之后的苦楚。
原来战乱后,焦画工举家逃难,加上没了胡生的消息,于是把菱角许配给周生,并约定不办婚礼,今晚直接把菱角送到周家。
菱角即便不愿意,也终究是被家人推上了花轿。没想到中途被颠出花轿,误打误撞又坐进另一顶轿子,被飞快地送到这里来了。
轿子停下来后,一个老妇拽着菱角进屋说:“不要哭,这是你的夫家,你婆婆随后就到。”
得知事情原委的胡生,才明白老妇是位仙人。于是夫妻俩早晚焚香祈祷,期盼早日见到母亲。
没过几天,母亲果真出现在胡生家门前。母亲说战乱逃难,一天夜里有人惊呼强盗来了,她便上了一个童子给她的马逃走,马儿径直把她驮到这里来了。
一家人重新团聚,抱头痛哭,喜极而泣。从此,胡生一家便在湖北定居,置办田产房屋,日子越过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