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华尔街喝上了一杯“蓝色”的咖啡。在17日的晚上,瑞幸咖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截止到23点,股价一路飙升直逼25美元,涨幅更是达到了50%,市值接近60亿美元。没人能想到当时在资本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小蓝杯”,不仅打破了最快上市的记录,同样也打破了最快退市的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2020年愚人节的第二天,“小蓝杯”向全世界开了一个不好笑的“玩笑”。 在当天,瑞幸发布公告称,内部特别小组调查出COO刘剑和部分员工从2019年的第二季度起捏造交易数据、提供虚假销售数据高达22亿元。消息一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股价暴跌80%,六次的熔断击破了投资者的心,“小蓝杯”开始了漫漫无期的“阴跌”之路。5月21日,受到之前纳斯达克退市通知的影响,复盘后的瑞幸咖啡被再次抛售,最后以暴跌36%的惨淡收尾,之后的三天还是不断下跌,但5月26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瑞幸盘中居然暴涨了70%,再叠加第一、二季度的门店数量增加的消息,被誉为国货之光的“小蓝杯”再次吸引到大众的关注。
有人说瑞幸的暴雷毁灭了自己,也阻碍了中国企业的美国资本路,拉低了中国品牌的信任度。有的人却说正是瑞幸的出现,花着美国资本为国人补贴喝咖啡的钱,真棒!但我想说的是,抛开这些资本运作、名族荣辱,国货之光的瑞幸让我看到是“中国的星巴克”。
瑞幸带给我们的不是传统咖啡饮品,它刷新了我们对咖啡的认知。作为消费者,在选择餐厅和饮品的时候,最多考虑的是这家店的口味,这家店的环境,甚至是这家店的服务。因为,这些因素能给我们带来一个不错的体验。但反过来我们在瑞幸的整个成长之路上,很少看到这些。它的出现带来了三种思考,瑞幸咖啡的品牌核心是咖啡的口味么?瑞幸咖啡的品牌核心是环境么?瑞幸咖啡的品牌核心是服务么?
图片来源网络瑞幸是一家以咖啡为媒介获取流量的平台。它将所有的交易放在线上app中,消费者购买咖啡就需要通过app下单,再配合着不同类型的折扣券放送吸引一批黏性客户。由此可见,大量的折扣并不能为瑞幸带来较大的收益,瑞幸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有多少人在这个app上下单咖啡。这些数据的背后就是一个个消费者积累出来咖啡的消费习惯。
利用规模效应和极低的成本,获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当看到瑞幸高达6000多家门店,还在app上大肆放送折扣券时,第一反应会是它怎样做到“高”成本的情况下,还能不断扩张市场份额。但换个角度去想,如果这个蛋糕做得足够大,那么成本不也分摊得更薄吗?
瑞幸咖啡它的门店一般不同于普通的咖啡厅。它的规模很大,以至于单杯成本被压缩到极低的范围。根据数据统计,一线城市的瑞幸从早上8点开始营业,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单数能达到180单左右,大多是外卖上门提取,还有一部分是消费者的上门领取,大清早的出单量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不仅如此,瑞幸的规模还得益于网状化的消费场景,像瑞幸这样拥有6900家门店,并且大部分门店集中在上班族居多的写字楼和高级商场中,在用户方面已经精确的定位在新生代的消费者中,再者网状化的消费场景以及高便利性,就决定了瑞幸咖啡规模上限天花板。
规模之下,就是压缩成本。瑞幸的门店大多以快取店为主,店内的面积很小,不会给顾客提供很大的用餐场景,尽管商场内的租金较高,但较小的面积以及简单的装横将前期的固定资本投入压缩到一个较低的范围。另外,大规模的出杯量还有大批的原材料采购量,使其分摊到每一杯咖啡的成本极低。
最后,强大的线上app系统也在压缩成本上提供了支持。在一般的咖啡厅内消费,买完单就会离开,商家不会记录你的消费习惯,导致每一次用户的消费都是独立的。但瑞幸不是这样的,你的每一次消费都需要通过app下单,这相当于每一次我都会留下我的消费记录,还有我这次消费过后的体验以及评价。所以,这个app不单单是一个点单工具,它强大的线上交易系统,将瑞幸和客户连接在一起,通过后台记录用户的消费习惯,再下一次用户使用app点单时,这些数据会直接将用户喜欢的产品直接推送到首页。
看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别看瑞幸这么大的销售规模,还有压缩到这么低的成本,但是它并不赚钱。因为,它的价格实在太低了,一杯普通的拿铁打完折下来就10块钱左右,成本再怎么低,出杯量再高,它的营收大概实在成本左右徘徊。但没关系,“瑞巴克”需要的并不是一杯咖啡需要赚多少钱,它需要的是销售量,有了令人咋舌的销售量,就有了海量的消费习惯,全国30多家城市,6000多家门店构建起来的体系,这样的销售戏码,我是星巴克我也坐不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