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一个面试官的【早早到】时间》。
今天,我们去客户公司做管理咨询项目,早晨6:40,我出门走了几步又退了回来,7点露头下楼打车,到达集合地点时,离我们出发还有半小时,又是第一个到。
小时候读鲁迅的三味书屋,刻在桌子上的“早”字,已深深刻入生命中。
天气寒冷,我走进一家便利店等待,在明净的窗前坐下,给写作群的伙伴发信息,她们写的文字生龙活虎,也带动着我,这样度过了半小时舒适清净的早时光。
01
半小时后,林老师到了,我们一起乘车去工厂。
工厂在郊区一隅,工厂连着工厂,无论是远了看还是走进看,都不太起眼儿。
到达后,在指定的会议室坐下,作为外部老师,我们打开电脑争分夺秒地噼里啪啦地敲打键盘。
专注的工作会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
午饭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去餐厅,伙食不错,标配的四菜一汤一水果。一根鸡腿、一个海鲜小炒、一份土豆丝、一份西红柿炒鸡蛋,另加一个橙子,还有清口的小咸菜,毕竟是外企工厂,基本福利可以。
为我们打饭的阿姨很大气,手一点不抖,打起饭菜毫不含糊,工厂的阿姨对待客人很豪爽。
吃了饭,我们起身送回餐盘,离开餐厅。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恰好遇见了上次见过的那条黑色的狗,嘴里叼着一个鸡腿,撒着欢儿地从对面小跑过来。
我和林老师约着一起转转。
饭后,沿着工厂外部或者厂房内走走的习惯伴随我10多年。
这种方式是让我快速得以能量回复、并且和一处地方建立深深相连的最佳方式。
工厂虽其貌不扬,但厂房不小,我们转了一圈下来,惊叹里面偌大的自动化生产链,轰隆隆地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仅有的少量工人,要么坐在一旁,要么站在旁边,盯着机器按照正常的运转程序正常生产。
每一处光景,都像极一个没有脾气的50岁中年。一切工作不疾不徐,按部就班,但每份工作都是流水线的一部分,在整个工厂的大体系下四平八稳地运作。
02
看到这些,我毕业后的黄金十年,喷涌而来。
我曾所在的工厂,要比这里高大上十倍。十几年前,那里的厕所装着自动香水机,而且买个人的工位区,至今我还没见到更加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工厂有自己的研发大楼,又宽敞又明亮的培训教室,大型、小型的会议室、自建的餐厅,各种硬件应有仅有。
国内那么多工厂,而总部最高层最喜欢来那里视察工作,原因不言而喻。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直以来我勤勤勉勉,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自我感觉良好。
30岁那年,随着诸多事情的变化,渐渐认识到在工厂的我,故步自封。于是,开始不断外求,读书、写文章是我唯一的出口。
那时,读生涯规划书,并在2016年,正式的约了一位圈内知名的生涯咨询师,清楚记得以600块/小时的费用,咨询了一位老师。
那是,我第一次知识付费。
当时,老师不建议我辞职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而是在现有的工作上解决那时的问题。
她所有的话,我听得认认真真,但我决定必须离职。因为,我是受环境影响很大的人。
体会到咨询带给我思想上的冲击,带来的颠覆感,思索再三,我决定再找老师咨询一次。
大概两个月后,我又找到一位很牛的老师,付费1000去做咨询。
第一位咨询师风格温和,而第二位老师就一针见血。她令我意识到,工作10年,但不具备与之匹配的核心竞争力!
30岁的我,才深深被唤醒,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能力?很多很多从未想过的问题向我涌来。
那时,我像一个溺水之人,想抓住身边的每一颗稻草。
除了名企背书,我感受不到有什么特长,唯有一股迫切的愿望,40岁后,我有足够的职业选择。
但不曾想过多赚钱早日退休,也不曾想买学区房等等。
2017年时,我离开了外企工厂。
03
之后,开始了动荡不安的职业之旅,去过上市民企、中美合资企业、大型第三方,也去过中小型民企。
一路走来,依然在人力资源这个领域里跌跌撞撞,没有高歌猛进,没更高的突破。
40岁这年,回看过往,我曾想到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工作的状态,渐入佳境。
“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满意吗?”
我常问自己,如果连自己的职业生涯都一团糟,怎么可以指导他人,被称为生涯咨询师呢?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衡量起来自然不同。
我还没有没有实现所谓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我对目前的自己目前,还满意。
无论是当下的状态,还是对未来的期待,40岁这年,都更加笃定。
同在这一年,我的身份角色再次转变。
04
我开始创业了。
没有办公室,没有员工,没有注册公司的“三无”创业者。
产品是我,销售是我,交付也是我....
这3个月以来,不记得多少次黑漆漆的清晨外出,披着月亮地回家,忙的不亦乐乎,但正如身边朋友的正向反馈:开了个好头。
但,我经历了很久的探索,才到当下,依然有很多可能性,我的让改变发生系列一定会见证。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当下阶段的任务和重点。
比如,我最初的职业生涯,那黄金十年,应该是冲破一切阻碍,为自己储备足够的职场燃料,让自己疯狂成长。
但,我事实上我的成长速度很慢,如果说我是一颗种子,一定是冬天发芽的那类。
在探索和成长的路途上,又花了几年时间和精力。
40岁时,我坚定地认为要聚焦自己的优势,发挥绝对的长板,多多赚钱,拿到结果,而不是继续面对自己的短板,黯然伤神。
过去像风一样,渐行渐远。
写在最后:
今天在工厂,让我想起来我职业生涯初期的黄金十年。
那十年,很多难忘的时光,也为我后来职业发展做了强大的背书。
只是,那么久的时间里,稍有遗憾没有迅速成长和突破,但是庆幸之处是我出来了。
如果乘坐时光隧道回到曾经,我会拍拍当时年轻的我,并说:小付,你是个淳朴的姑娘,但你要快点进步啊,多多提升自己,时光易老。
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所有当下的问题如果可以解决,就请立刻,未来你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