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第一章写呼兰的街,30页,比散文更散漫自由,牵着人走,胜似悬念从生的好故事,大水坑,比一个人物还形象鲜明。总说直面现实,看看人家怎么写团圆媳妇之死,写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存。写祖父,写后园子,写学诗,兼有《朝花夕拾》和《枕草子》的韵味。
。。“夏夜若无风无雨就这样地过去了,一夜又一夜。很快地夏天就过完了,秋天就来了。秋天和夏天的分别不太大,也不过天凉了,夜里非盖着被子睡觉不可。种田的人白天忙着收割,夜里多做几个割高粱的梦就是了。”。。。
十几年前读,竟然就放过了一些好文艺,所以书还是要反复读。不过早年她的短篇还很幼稚,这一部出来,突然就光彩逼人。这部小长篇,加上那篇“回忆鲁迅先生”,是最精彩的。
我的潜意识里,一直希望具备她的率真,来自土地里的朴素,大气,可是。
对她最好的就是祖父。所以后来,有人说她和鲁迅先生情同父女,她马上说,是祖父。有人以为她的意思是鲁迅先生年纪大,其实不然,祖父才亲。萧军这样的粗人居然会因为这种“亲”而不高兴。
鲁迅那时读了二萧,对两人的分别,一目了然。萧军到老还不服气别人说萧红的文字比他好。可真行。
我看着一马路的秋,背了一点“风波”里的对话,还有“狂人日记”里的胡说。
萧红那份孩子气的倔强,甚至有时就是鲁莽,这份烂漫的性情,能有几人解得?但大事上她有头脑,比如不去延an,要去,就没有呼兰河传了。
她的文字,看着土,句式简单,多重复,其实出自天然,境界极高。不具备天分是学不来的,此时前人的书法字体忽而跳入脑海。
我们都是后来人,或者说也是局外人,但从萧红的整个生命来看她,读她,并体会她,也许并不能直达萧红本身的痛,读她惜悯她,我想也就够了。。
萧红在当今,要说不算寂寞,但确实被低估。现在书评人出版人多喜欢小精明小华丽的文字,跟不上她的境界。
越来越能看到鲁迅对青年的那份宽大情怀了,尤其是对有上进心和前进的青年,他可是不遗余力的。#记录碎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