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写于河南郑州 图文/青青天使
郑州的秋雨,下得有些急了,远没有蓉城的闲散与妙曼,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内心还是不能平静,空气里已没有三年前的荒凉,灼热,多了一丝温润,一丝暖意。可还是没有朱自清笔下的那般丝丝轻柔。
在散文《春》中,朱自清描述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而这雨,既急促,雨点也重,打在雨伞上,“啪啪”地响,像是在急着追赶这初秋的脚步。
驱车40分钟来到郑州绿博园,这里没有名景点的人山人海,游人如织,虽是人造景致,但也落得几分清幽,几分雅致,据说这里有一半是湿地,游客寥寥无几,正合我意,甚感欣慰,狠狠地吸了这城市少有的绿气。这里的中心湖畔外的一个水塘,架起了木栅桥,两边修成了景观道,成为游客悠闲散步的好去处。

水塘里,数枝水草已伸出水面,长有一尺多高了。那些微黄的水中生物,形成了一笼笼庞大的体积,软绵绵的,覆盖着岸边的水面,让你看不到清澈的水。水草上一丛丛盛开的睡莲,让人顿感惊艳,遗憾没有带相机,只好将就用手机拍摄了,大师们不是说过么:有心摄影,不在于器材的优劣,在于摄影人的心境及意念!或许,遇见,就是缘分,不在乎在哪里,去哪里,瞧这秋雨滴落在上面,悄无声息,像是落在海绵上,美极了!

水塘中央,已“蕴藏”了一夏的荷藕,已伸出了弯弯的细枝,顶上托了一叶荷片。刚出水面的叶,青中带微黄,或卷着叶,或舒展着半边叶,形态各异,神色怡然,似未出阁的小姑娘,害羞地隔着门框往外瞧呢。

那些出得早的叶片,已全部舒展开来,长成了一个青色的叶面,如一小盖,匍在水面上。雨水打在叶片上,溅起水滴,散落开来。落在叶面上的水滴,则形成了一个个晶莹的水珠,在叶片上滚动,泛着白亮的光。

或许是初露小芽,枝蔓都还很细弱,是卧在水面上的;还未见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立于水中。双珠睡莲,相互遥望,那是需要遵劲的睡莲,还是有意半潜出池水,这恐怕需要细细品味吧,读懂她的心思。听懂她的念语。

记得季羡林老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说他的“季荷”是“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我见这满塘的睡莲,犹如一个个小仙女似的飘然于这湖绿的水中,倒影也有几分小清新,楚楚动人。这或许是各人心境不同,当然感觉也不一样了。

再过数日,那些细细的茎蔓或许会随着这一季秋雨断落,要不,如何能听懂这一季莲的诉说呢,是的,这珠睡莲一定在自我言语,孤芳自赏,她不懂秋雨的急躁,不懂秋雨的怠慢,只是自个儿装点自己,盛开自己,惊艳了这一池水塘,这一地绿博园,这一座城市。

木栅桥边,则是另一副繁荣景象。睡莲叶片肥绿,花开正艳呢。这些橘黄色睡莲是是躲在池塘边的,需漫步寻觅,方可见其欲说还休。

叶片都围簇在一起,长得紧紧凑凑,叶片压着叶片,层层叠叠,错落而长。有些叶片被挤得翘起了半边叶,好像大家都是赶趟似的,争着往上长呢。

几朵开得娇艳的红莲散落在叶片中间,吐露着芬芳。花片红中带白,花蕊金黄,花瓣上沾着雨珠,更显妩媚;它平卧在水面上,更像浴后的“睡美人”。

据了解,睡莲大多是近午时才开放,傍晚就闭合了。这才上午10时多,睡莲花就开得这么早了。

记得有诗人这样写睡莲:“不要误会,我们并不是喜欢睡觉,只是不高兴暮气,晚上把花闭了,一过了子夜,我们又开放得很早,提前欢迎着太阳上升,朝气来到。”原来,有阳光,还要有秋雨,这一季的睡莲才分外妖娆动人,犹如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

如此看来,睡莲花迎晨怒放,是在迎着这早上的朝气呢!
关于荷和睡莲,有人曾分别作了对比。说荷是清高的,叶和花都高高地立于水面,亭亭玉立,不屑于其他水中生物,更是瞧不起一旁的睡莲;说睡莲是慵懒的,依附于水面,匍匐在水面,不能独立,无自立自强之精神,不能向荷一样傲立水中!


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喜好寄托于他物,用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左右他物。一池荷莲,竟也给人以不同的遐想。或许真应那句爱屋及乌,你心中看到什么,就会是什么。于我看来,各有各的美,美的姿态不一,环境不一,都有其风骨,其花语。

欧阳修既说“荷花开后西湖好”,也说“雨声滴碎荷声”;柳永感叹“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苏东坡赞叹“微雨过,小荷翻”……

雨仍下着。雨滴落在水面上,形成一个个小圈圈、小漩涡、小涟漪,散扬开去。清新的小荷,娇艳的睡莲,落寞的莲花,在这塘中,一季秋雨,一季莲语,生态各异,不管塘外是非,忘却世间事,迎雨而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