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和蔡康永在奇葩说里的辩论刚柔并济。
你觉得谁的风格更阳光、积极向上,谁的风格更消极灰暗一点呢?
◆◆◆◆
先别问我那1%是什么。
来,少年!先给你讲个故事。
一个妈妈饿了,问自己孩子要一个苹果。孩子把手中两颗苹果各咬了一口,妈妈很生气,觉得孩子太自私,明明有两颗苹果,为什么不肯拿出一颗跟妈妈分享。于是她说了孩子一顿。
这时,孩子很委屈地说了一句“我是想把更甜的那个给妈妈。”
这个故事对我的内心猛烈一击,但仔细想想,问题出在哪呢?
两颗苹果都被咬了一口,这样的场景之下。妈妈脑海里想的是孩子真自私,把苹果咬了意味着不愿跟我分享。孩子脑海里想的是,妈妈饿了那我看一看哪个苹果更甜一点给心爱的妈妈吃。一样的场景,因为两个人的思维不同,看待事场景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天壤之别。
这里可以引入一个概念,叫做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故事里的妈妈在“责怪”孩子之前不知道自己弄错了(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时候容易跟着惯性思维产生偏见。
◆◆◆◆
很喜欢苏格拉底的一句话:
注意,“不是判断不了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而是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这就让人很抓狂也相当的迷茫。但如果知道自己不知道呢?比如当下有个问题对于你来说很棘手,但只要让这个问题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知道,总会遇到一个人,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不是问题。
接下来,借助傅盛的认知模型来升华一下。
认知模型分为四层:
整个思维认知模型像个漏斗,越往上的人多,逐渐往下的人变少。
①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从下手,自然驴拉磨的周而复始做着“无用功”,因为连问题都没有聚焦,谈何解决问题。
②你知道你不知道
当你知道你不知道时,有了目标,可以系统的学习相关书籍、请教相关的专家等等,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③你知道你知道
在长久的实操当中,你知道你知道的部分就需要提高效率,总结方法论、变成SOP手册、建立流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别人来做你来看。
④你不知道你知道
在这个层次是最有快感的,首先你不知道自己知道,就会虚怀若谷的像个孙子一般的谦逊,但真的沐浴焚香之后一动手,竟然发现,卧槽!这个我知道,那个我也知道,天呐!我发现自己是个天才。
功夫在诗外,处处是修行。享受做看似未知领域的事情,竟然感觉自己略懂底层第一性认知的快感。
了解思维是有层次之后,那为什么我们的区别在于思维呢?
思维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周而复始形成习惯。
解释一下,思维决定选择,我们每天面临无数个选择,早上要不要早起,傻逼领导骂我我要不要告诉他是一个傻逼的真相呢?是加班还是回家抚琴赏菊呢等等。就是这样无数个选择,逐渐演变成生活。
选择做出之后干嘛呢?那就是行动,把闹钟调晚多睡20分钟,忍气吞声让领导蒙在鼓里,一边加班一边幻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行动久了形成了习惯,晚睡晚起,将领导交代的事情不废话不抱怨的贯彻执行下去。
这时候,咱们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让生活的钟摆动起来。拉长时间周期看一个人所有的习惯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规律。晚睡晚起影响东亚病夫的体质,经常被猝死的新闻吓得屁滚尿流,但好消息是工作效率和质量,越做越顺逐渐发现原来领导说的是对的,英明神武、英姿飒爽、英雄本色,原来“之前的自己”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好了,例子举完了,马屁也拍完了。
规律我大概分为三种状态:螺旋向上、螺旋向下和中间状态驴拉磨的循环。
那哪种状态最可怕呢?
第三种(恭喜你都会抢答了!!!)。
因为螺旋向上和螺旋向下都比较容易被感知到,那么自然就能行动去改变。好的沉淀成经验,不好的快刀断子绝孙,将混乱的世界拉回正规。可怕的就是麻木、毫无知觉的中间状态——驴拉磨。最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驴拉磨。
一个出租车司机开五十年的车,按说车技相当娴熟老练。但一上全国拉力赛瞬间被秒成……(这句话被和谐了)但CRC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韩寒夺年度总冠军,完成场地拉力赛全满贯。不禁要问,他才开多少年车?这就是老司机一直待在舒适区的结果,开车时长久在中间状态驴拉磨的循环。
[哦,忘了说,开头那句话根本不是苏格拉底说的,反正你也没有怀疑过。]
◆◆◆◆
如果把思维认知水平非常粗暴简单的比作一栋楼。
住在三层的人是不(太)可能知道住在八层的人在想什么的。
举个例子,三层的人往窗户外一眼望去,发现绿油油的草坪,于是决定来一场夕阳下的奔跑,追寻逝去的青春。可是八层的人往外望去,发现绿油油的草坪远处趴着许多鳄鱼。于是八层的人紧紧拉住三层的人的手,说非常危险不能去,看似安逸的环境下潜藏着大老粗的危机。三层的人怎么也不相信,因为他回头看了三百遍就是没有鳄鱼,于是对八层的人说了一句去你妈的,然后出门奔跑了。
此外,每个楼层的人因为待在自己的楼层里,是不知道自己在几层的。抬头看到天花板,低头看到木地板,也不知道别人待在几层的房间。
重要的是,平时我们彼此沟通,是看不见别人脑门上清晰的写了个楼层3和8的。这些都是无形,这些都是粗暴的比喻。
那什么是朋友呢?
有些楼里我在上面你在下面,我就你一把。反之,一些楼里你在上面我在下面,你就拉我一把。(上面下面😳)
那什么是父母呢?
就是全家人都待在最下面,也要尽全力把你举到他们力所能及的最高层,然后就是伫立远远的眺望挥手。想想我们从小到大吃的用的住的,包括上学工作结婚买车买房,他们那一辈子辛苦的积蓄……
那什么是爱人呢?
也许他是八层,她是三层。他在外面拼搏,一回到她的身边,因为知道她是三层,她察觉不到草坪上鳄鱼的存在,他心甘情愿的陪她待在三层。可一出门,他又瞬间恢复到八层在汹涌的人海、林立的高楼中搬砖和厮杀。性别反之亦然。
哦对了,这只是拿一栋楼来做比喻,其实这个世界有无数栋楼,高楼林立。密密麻麻的就像《黑客帝国》里电厂的培养液一样多。
◆◆◆◆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高晓松和蔡康永在奇葩说里的辩论,刚柔并济。你觉得谁的风格更阳光、积极向上,谁的风格更消极灰暗一点呢?
先这样,咱们彼此假想灵魂注入到奇葩说辩论的现场,我们是高晓松和蔡康永。那么对面就是乌央乌央的观众席,左手边是黄队、右手边是蓝队,坐在中间的是MM马。
看!那慷慨激昂、谈古论今的矮大紧,他说回到母校清华做演讲,在Q&A环节有学生举手🙋问现在是回家做公务员还是去外企呢?之后中午他和学校领导、老师吃饭,感慨名校乃镇国重器,怎么就变成职业培训所了呢?说了那么多,无非是一句话“你们怎么能这样?”
这说明什么呢?他对母校的青年人还是有期望的,他认为在他心中本应该是这样的高度,你们怎么能这样呢?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们且不谈他的身世,以及小时候有任何疑问一张条子就能找到这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传道受业解惑。
再看,KK康永不急不慢的和我们说起在台湾的一个朋友晚上给他发信息,他是如何将朋友心中的苦闷轻柔的化解开,在安静的夜空里绽放成一瞬间的烟火。说完这个例子,他又说起老上海的亲人在麻将桌上的人生百味……
是啊,他就是那样的轻声细语,用黯然销魂掌消散了矮大紧的重拳。他看着观众席那群人,刚才听着矮大紧的慷慨激昂,时不时托着腮点着头,嗖嗖的将手中的票投到了那边。那么自己急什么呢?“他们不就是这样吗?”待会帘子一掀,舞台灯光一起,我再带你们看看明月大江,金风玉露一相逢,不一会你们的票不就嗖嗖的回来了吗?
他说:“我唯一能够做到的事,就是向爸爸妈妈证明我们不是妖怪,我们可以很好地活在世界上。”他又说,“我在《奇葩说》1年,却有机会讲了我在康熙12年都没有说的事情。”
啊,他憋了多少话,他又静静的看着多少人在夕阳下的奔跑,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有期待的激昂和看透了的一抹悲凉。
◆◆◆◆
那1%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问,只是我不太愿意告诉你。
把99%做好吧,这个世界其实是你的主观世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
发挥你的能动性,尽情的奔跑吧,少年!
『 再难走的路,想想你也曾经走过去了』
微信ID:kanmaokan1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