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作周刊
至慧生活,无非“中庸”二字

至慧生活,无非“中庸”二字

作者: 如玉小安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16:57 被阅读92次

    “中”是象形字。《说文·| 部》:“中,内也。从口;| ,上下通。”

    “庸”是会意字。《说文·用部》:“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年轻的时候,关于“中庸”这个词性,我认为是贬义。志求平常心,凡事不要求极致出彩,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做事只求圆滑顺意,瞻前顾后,似乎并不适合年轻人敢闯敢拼的冲劲。每个人都追求中庸,什么梦想啊热血啊都会成为不过笑话一场,所以我以此,深以为恶。

    于是会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沾沾自喜,认为孔老夫子也不过如此。对于贯穿历史文化几千年的“圣贤”啊,只不过是人们追捧吹嘘闲适生活的借口,没什么了不起的。

    做人平庸,那和只知道吃饭睡觉的猪胖胖有什么区别呢?

    1

    对于追求高效与价值的现代社会,“中庸”已经成为非主流中的非主流。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成功人士,要么有名,要么有钱,要么有权——他们都是追求极致的突出典范。当然,有权的现在都不会自诩为成功人士,在习大大廉政爱民的领导下,有权的似乎开始有些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个先且不提。单说名利双收的这两样,有些人自带光环,奋斗的方向坚定不移,于是有人趋之,有人爱之,有人疑之,有人憎之。

    当代民众喜欢将有钱有名有粉丝无数的人称为成功人士。所谓“成功”,在大家看来绝逼是一个褒义词。当然,至于成功人士背后的种种,只有在深度挖掘时,过往的点点滴滴才会显示出来。

    致使成功的要素,大家喜欢归结于天时、地利、人和,同时鼓励人们夜以继日地追求成功之路。我在接触的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的确看到了这些闪光点:

    其一,说做就做的果敢,和说不做就不做的决断。时机稍纵即逝,抓不住就等同于永远错过。对于成功人士来说,勇于试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坚持立场则是耐力、恒心PK担心失败和恐惧的角逐。对于出现在工作生活中的“鸡肋”,当断则断。当无限潜能被开发的那一刻,市场也好,民心也好,一致所向,想不成功都难。

    其二,坚持做到极致。追求极致几乎是每个成功者的共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词出现在他们身上——“呕心沥血”、“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商人们为了一件产品的面世争分夺秒,最后能一炮而红自然皆大欢喜,即使失败那也是在为成功铺路。

    其三,目标明确,目的清晰。专注一件事,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哪些助力,会有哪些阻力,在成功者面前,似乎一件件、一桩桩,都能条理清晰地规划安排。同时,他们也会费尽心力,努力让每一步都对上应有的节奏,不管中间变故如何,节奏偶尔打乱,最终目的不会变,更不会消失。

    在一个金钱至上的世界,不管是商场利润,还是主播打赏,亦或是卖笑存活,大家将物质主义视为生命之终极意义,偶有推崇精神丰满,不过也是建立在物质丰硕之上的金钱堆积。

    2

    也想聊聊失败者。

    毕竟,根据“二八定律”,这个世界上的成功者也不过二成左右。当然,并不是接下来的“八成”都是失败者,只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有人奋起,有人落后而已。

    失败,我觉得分为两种,一是现实挫败,一是心理挫败。

    单纯的现实挫败其实算不得什么,毕竟还有“越挫越勇”这一说,遇着热血不败的年轻人,倒也不失为激励其更加奋进的手段,这一类,还并不能归于“失败者”之列。

    若是现实挫败加上心理挫败导致的一蹶不振或者行动无助无能,便是我要说的人生“失败者”了。分析这类人,我也发现了一些关于“失败者”的共性:

    其一,甚喜拖延。不对于某些特例,任何事情几乎都是能拖则拖,拖到最后没完成就没了,只要不提及,便相安无事,甚至心里还会产生又摆脱了一件任务的窃喜。拖延癌症患者几乎无药可救,梦中做梦,醒亦是梦,这样的生活方式究竟在生命的终结之处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也许终究只是无感可想。

    其二,自卑而无助。并不是说“成功者”里面没有“自卑者”,但成功者中的自卑者大多会因为自卑而更加发奋图强,而失败者中的自卑者除了伤春悲秋、顾影自怜,只会感慨时不待我,典型的行动无能。也有可能产生对所有面对的事情都一概“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样,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却又只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于人,于己,毫无益处。

    其三,愤世。幸福的人生大多相似,而不幸的生活则各有各的不幸。对于愤世者,我觉得不过是害人害己的小丑而已。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自处的人,要么独自吞吐着自我的哀怨,要么将这不得而出的怨恨加诸到陌生的毫无抵抗能力的妇孺幼小身上,前者尚可同情,后者却恨不能胁下生翼将他们一拨带至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任其自生自灭,相依至死。

    人间有暖,却暖不和这些人心。实在是可恨!可恨!

    3

    思及至此,再看“中庸”,便觉得它是孔老夫子的至慧生活态度了。

    《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北宋时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后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从此成为读书之人的必读书目,“中庸”思想也渐渐融入了国人心中,成了为人处世的准则。

    中庸,意为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而在我看来,所谓“成功者”和“失败者”,皆在极端。

    为追求经济利益物质生活或是所谓名声,“成功者”们一心一意地谋略大展,也许剑走偏锋,也许身心不顾,也许抛散家庭……剑走偏锋终也逃不过法网恢恢,这可以算是活该如此,但不顾身心的,赚了大钱或名声最后身体撑不住——垮了,既对不起努力的自己也对不起关爱的家人,而一旦放松下来,发现自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也错过了或夫或妻的一片爱意,又岂不会觉得惋叹可惜。

    有些时候,左右兼顾,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凭什么成功就一定要以僭越律法、摧残身体或者不顾家庭为代价?中庸之道,却是乐享人生的不二至慧。

    那么“失败者”们呢?沉溺于失败的过往中,乃至每一次前行,都疑虑重重,自设关卡。自卑或愤世,都只是在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而已。那又何不让“中庸”来帮忙呢?在实践中一点点认清自己,无需自怨自艾,更无需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有“存在即合理”——那么多圣贤的话,也并非以讹传讹,全无道理。

    4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释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也就是办事不要毫不在意,也不要过分,符合事物的规律,正常就好。

    原来年轻时为我对“中庸”的解读误解如此之深。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在国民经济发展经历巅峰之后,我国民众均达小康以上,那时,人们重新审视故圣人哲学经典,更多一重认知,更多一重解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至慧生活,无非“中庸”二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wo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