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强国上看到一句话:与祖国同行,更易出彩,更易成才。
听了顾文艳老师的报告,我想说:与专业同行,更易出彩,更易成才。
其实,很多名师都是因为与专业同行而出彩、成才,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的。每个人的成长快慢不一,节奏不同,有人先知先觉,自年轻时就立志,并为此不懈努力,定然出彩早、成才早。有人后知后觉,倒也可以做追及问题的实践者,追赶上来,也有可能实现反超。有人不知不觉,一生在嘴上的忙碌、实际的慌乱中度过,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如此分析,我大致就是后知后觉的,儿时立志做好教师,却总是在实践层面扑腾,从来没有前辈告诉我可以怎么做,自己摸爬滚打,跌跌撞撞,每天忙碌却成绩寥寥。有时想起,不免凄惶,好在梦想总在,纯粹依旧,倒也日有小进。
本着为年轻人负责、为事业负责的态度,我为青年教师设计成长方案、推荐学习资源、敦促学习历练,有些家长作风了,但切实帮助到了那些渴望成长的教育的中坚力量。
回到正题,一个人靠什么“立”,我想到了“专”。
立足岗位,我想到的是“专业”。只要是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能够站立表达的,哪有不专业的?任正非带领华为以5G引领全球通信业发展,是以公司人员80%配备的专业高精尖科研人员的投入换回来的;屠呦呦把对医学专业的热爱融进对一棵草的研究有了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袁隆平田间地头晒成松树皮的脸告诉我们没有专业研究就没有解决全球三分之二人温饱问题的水稻产量。顾文艳老师轻柔的语调、亲切的讲述、亲和的沟通,是对教育的挚爱,是对专业的深究。
不做教书匠,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每个人选择的切入点不一样,但“专业”的要求是一样的:博学、慎思、审问、思辨,笃行。厚积方能薄发,博观方能约取。任何时候,说专业的话,做专业的事,才是对生命的激昂与演奏。
专业探究,我想到的是“专注”。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蜻蜓点水的浮躁,囫囵吞枣的表象,实践层面的心得,都无法形成专业的思考。而对专业的获得,必须以专注做保障。一生为一大事而来,一生执着研究。
松泽哲郎与黑猩猩一起生活了40多年,朝夕相处,专注研究,发现了“我们要像黑猩猩那样思考”。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沥青实验,传递了几代科学家,几十年只能看到一滴沥青下落,科学家对科学的专注早已超越了“沥青是不是液体”的问题本身。现在,这里是游客们参观必去的地方,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学校开通了网络直播实验过程。因为,沥青滴落确实没有人能够亲眼看到。一个已经实验了快一个世纪的实验,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实验本身。
每个行业的佼佼者都是专业研究的实践者,是专注过程的探索者。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钥匙,打开了不同的门。顾文艳老师用写作撬动了教师的成长,又何尝不是用写作润泽了孩子的生命?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学会用文字表情达意,为孩子们打下了多么好的语文学习基础。我听过顾老师的诗教课,云淡风轻,却隽永深刻,举重若轻的背后是专注研究的投入。挺顾老师的课,读孩子们的诗,享受专业的乐趣。
出彩成才,我想到的是“专长”。喜欢、爱好、特长、专长,既有态度的喜好程度变化,又有专业的深浅层次变化。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破不了万卷书,就不可能下笔如有神。万卷书、万件事,一万小时定律,都可以让我们成为怀揣神技的专长者。
我喜欢我的选择,事业、专业都是。面对未来,我能做的、想做的、要做的,就是把选对的事情做正确。尽管余生不长,我也要专业地活着,专注地研究,最好拥有一技之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