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部目前在豆瓣和烂番茄里排名第一的电影大家应该都是看过了的。但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不知道到底是谁救赎了谁,当然还会有人和我一样很困惑,这个电影怎么就能排名第一了。首先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爽片,主人公安迪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受到了不公平的审判,但是却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拿走了监狱长诺顿的37万美元后又将监狱长的劣迹公之于众,并且最后和自己的好基友瑞德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这种爽片式的结尾纯粹是为了电影的票房考虑,因为这和小说中的结尾还是很有出入的。讲过他的爽片性质后,关于他的真正值得思考的地方才慢慢浮出水面。片名叫做,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是这所监狱的名字,为什么电影不叫安迪的救赎,不叫瑞德的救赎,反而叫肖申克的救赎呢。我想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很重要的一点想法,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得到不论是年老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还是后来出狱的瑞德都因为和监狱之外的社会格格不入而想到了自杀。布鲁克斯更是为了不想监狱,他甚至想到了只要自己再次犯罪就可以留在监狱里这种极端的想法。为什么?为什么给了你自由,你却更加的找不到自我,给了你权利,你却迷失了方向。
成功登上神座的电影这就牵扯到了本片的主题,体制化。体制化的存在就像我们以前一直说的,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样,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没有人可以不受体制化的社会所控制,更加没有人可以远离体制化的社会。然而当人们慢慢习惯于这个体制的时候,人们也就慢慢丧失了野心,丧失追求自我的能力。曾今,我的生物老师说过,他能够看的到自己十年后的样子,那时候她还是一名生物老师,他还在原来的办公室里备课,还在原来的教室里讲课。听起来是那么令人绝望的一件事情,但是老师说了,他不敢去改变了,已经大半辈子了,还有什么好变得。是啊,人生短短几十年还有什么好变得呢。毕竟换一个体制又得花多少年的时间去适应啊。但我们就真的要想布鲁克斯一样一辈子呆在一个固定化的体质里面吗,我们真的不可以去追求那代价沉重的自由吗。曾今有人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一直很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知道看了这部肖申克的救赎。我们生活的社会在某方面何尝不是一个监狱,我们每天作息规律,我们每天和熟悉的人打招呼,我们日复一日的做着几乎相同的工作,拿着相同的工资。又有都少人能够从这样体制化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乐趣呢。同样的,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安迪这样的人物,他们敢于挑战体制,他们拿自己那所谓的前途做赌注准备和命运赌上一局。有时候我也幻想过自己是那样的人物,但的确很难,在这个体制化慢慢完善,阶级化越发明显的社会中,想要有所改变是多么困难。但是安迪的结果应该时刻的刺激着我们,尽管我们不能推翻体制化,但我们可以更急努力的追求我们的自由。最后,送大家一句老话,我们不打算改变世界,但也别让世界改变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