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雪(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7366520/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传记,第一本是林徽因传,已经忘的差不多了,那大概也是10年前的事了吧,第二本便是李清照传,不知道该如何评论,毕竟没有饱读诗书,不敢妄加论断,全凭个人喜好吧。
个人觉得随园散人的这部传记,非实质性的传记,和我理解的传记不一样,有很大的散文气息在里面,将不同的文体互相融合,文学和史实觥筹交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致,两天啃完了一本,然而能记得的只有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其余文字,看时觉得美,看过便忘了都写了些什么。
散文一直是我喜欢却又不爱看的,看来看去不知所以然,只能摘取书中美好的文字了。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也是一个开明的家庭,虽然生母在其出生不久便去世了,但继母知书达理又是她为己出,为她营造了个可以书卷在手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可不是随便拥有的,在那个遥远的男尊女卑的宋朝。
她周岁那天抓周,选择了毛笔,“看似随意的选择,却成了人生的伏笔”
喜欢李清照,喜欢她幼时的性格活泼,不喜欢被束缚,喜欢她的率真直爽,喜欢她不拘泥于世俗的眼光,于是有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个腹有诗书的少女,去郊外游玩,还喝了大醉不愿回家,还要写词告诉世人,多么大胆肆意妄为。
喜欢李清照,喜欢她的婉约细腻,喜欢她为花喜,为花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是诗画中的红颜,捧着月光看花开花谢。”故乡的一隅之地,怎能将她的才情傲然于世,她和家人一起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开始经历她不曾想过的,爱恋,离别,冷眼,委屈,逃亡,流离失所……
她和赵明诚的相遇“只是匆匆瞥见,已是难以忘怀”,让一颗清逸之心多了份窃喜和忧愁。
喜欢李清照少女怀春的娇羞,矜持和洒脱“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喜欢李清照如寻常女子一样会嫉妒猜想,“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好。”让她多了些人间的俗气,不只是细雨斜阳,月满西楼,流水清风。
喜欢李清照爱屋及乌,对赵明诚的文物收藏鼎力支持,“浅相遇,深相知,相知越深,几乎忘了自己”,即使典当衣物,珠宝也要换取金石书画,乃至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仍然守护着她们爱情的见证和缩影,即使面对硝烟战火,面对颠沛流离,她仍不离不弃。
“斜阳夕下时,渔舟唱晚,飞雪连天日,踏雪寻梅”,时世政治并没让这样美好的光景持续很久,两家政见相左,父亲被贬,李清照开始不再云淡风清,直到她意识到赵明诚需要和她的家庭划清界限时她的离愁填满心田,“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分别,相聚,再分别,她们仍然恩爱,赌书泼茶,临风对酒,不问繁华世事,不管沧海沉浮,十余年的相爱相守之后又是别离和忧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在,她和他之间尽管没有孩子,尽管有了别的女人,尽管生过嫌隙,但二人仍旧心意相通,仍是相见便难忘。
喜欢李清照,喜欢她婉约至极,却不失豪气,心系家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喜欢李清照的勇敢,敢于对世俗“说不”,敢于诗文,敢于评论当代名家作品,敢于再嫁,敢于状告骗婚之人,无视常人的冷眼旁观,指指点点。
晚年她在杭州度过二十个春秋,看尽世间繁华,看尽国破家亡,山河失壁,却又无力改变,她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西湖之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风徐来,是否还能荡起她心中的涟漪?
最终她“认出了生活的模样,与时光握手言和”。 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寻找与时光握手言和的最佳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