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后一节BM训练营的内容是秋叶大叔的人脉课。
先看看大叔的“推荐序”,继而脑海里浮现大叔课堂里所述的整个勾搭过程,耳朵里听着得到app中每日听书里关于《好好说话》的音频讲解,再打开当当网刚发来的新书快递。我也有好奇心,作为“知识网红”,大叔学习他人商业模式我不奇怪,可为什么要勾搭《好好说话》这个IP呢?想必企图“勾搭”马东团队的人不在少数,作为成功者,大叔选择为我们“曝光”的勾搭流程又有着怎样巨大的潜在价值,又有多少可模仿性?大叔在内容推荐上又有什么高招?
第一个收获叫 再提炼。
重新提炼最实质、最重要的部分,并结合自己的角色进行归纳总结。
听完得到APP对此书的提炼后,再看完各路大神对此书做的序,回头来看大叔的这篇文章,我发现其实很多东西都在书中出现过,包括“五位一体”式地重新定义“说话”、场景化地技巧传播这两个特色的阐述。但整本书中的内容本就是成一个体系的,此书创作团队极为用心、案例的实用度极高等等,也都是本书的亮点。
那么大叔做到了什么?秋叶老师的文章和其他老师做的序相比又有何独到之处?我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叫做:结合本职工作,再提炼。
你看啊,大叔的文章里一共提到了两个收获:再定义和场景化。你可知这两个收获中大叔最后分别是怎么点评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精彩案例”。对比大叔“知识网红”的身份来说,不论是大叔的《说服力》系列,还是不仅局限于PPT而提供的干货,甚至昨晚的“人脉课”,一直以来提供给我们的不就是一种尽可能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么。我们每个人若真有心从大叔的课程中学习,我相信不论是大叔上课时互动的情感体验的角度、课程的实用与生动度、理论认知的颠覆性,还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易得性来看,都会是一场立体的感官体验,而非一堂课、一次笔记、一篇文章那么简单。
因此,大叔写出来的总结,必定凝结着对于课程设计、知识传播过程的思考,从自我角色的需求中挖掘他人的特色,才能够从同一本书中得到如此收获。
所以,我的专业是什么?我目前的需求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好好说话》这本书,我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第二个收获叫再模仿。
我想大叔本身并没有这一意识,只是我在对比这几篇序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一适用于自己总结归纳的学习模式:利用反差的效果,再次对提炼出的内容进行创作。
在我听得到专栏中对此书的提炼内容时发现:以往提到的“故事化”“意外性”的写作方式都没有在介绍序的时候出现,相反,其介绍方法和大叔竟然相似----都是利用反差的效果:
李笑来本身重“道”不重“术”,但却在说话这件事上格外推崇术;
樊登本因对胡渐彪的既往“辩论特色”耿怀,担心此书不会教大家说话,却在看了书稿后终于放下心来并大赞其团队专注的态度。
而秋叶老师更是在每个收获中都用了这一手法:五维话术体系和以往的直线型定义所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形成心理反差;不同人在案例挖掘、难度把握上的呈现效果反差巨大。
因此,当我们找到了我们想要吸收的精华,并希望转述给他人时,不妨试试这种制造反差和对比的效果,好的应用,往往能带给人推陈出新、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进而达到使自己观点更深入传播的效果。
2
我思考秋叶老师如何在读《好好说话》,也在思考秋叶老师教给我们的“勾搭术”。
我看到了三点。
第一点:具备基本的自我意识。
秋叶老师目的极其明确:就是希望能勾搭上这样的团队,给自己的内容产品带来潜在的流量。这一点和这几天课程中涉及的价值观探索的联系我认为极为密切。我们只有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往哪里去,才能有意无意地在平时一举一动、每个决策中渗透着这种目标意识,才能让自己不会丢了初心误入歧途。
第二点:具备勾搭的多层次实力。
首先是自我实力的输出。秋叶老师先自己写出了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不仅传播了自己的“读后感”,输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更为我们极其有力地明确了《好好读书》的高价值内容;同时,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可链接性,还为我们现身说法,趁着例子还热着,送到我们面前,并一一详细地毫无保留地拆解,面对这样的格局和心思,我真的不仅是感激,更是感动。
其次,对自身行为的确信积累了自己的决策底气。秋叶老师等到文章阅读量突破3500才给邱晨转发;每次拿了出版社免费赠书都会主动反馈,推送前就发给喜马拉雅团队...借着刚从书里学到的概念,这些都是有实力、积累话语权的体现,不论是为了沟通,为了展示,为了说服,这些小铺垫都可以让自己在“勾搭”时更为流畅,双方交流时更加走心,互利地更为真诚。
最后,视野的广阔性让人脉积累时更有万花筒的效果。你看,群体IP,能量众筹,不就是从“这本书的创作团队有很多人”这一点出发,再从名字、团队组成的角度来分析的么;多元卡位、相互导流,我将其理解为对于语音、文字两种版式的不同角度分析,即产品的平台定位以及产品的能量转化;而最后一点暗含伏笔则是产品的发展空间。这五点,就好像是人脉勾搭时我们要去分析的五个要素:一个人的名字(或者自我介绍,或者第一印象),角色组成,地理位置,自身资源,发展潜力。
当我们有了统一的目的,有了勾搭的对象,那么如何对其展开有效的互动甚至链接,全都是基于我们对这个人广角度、宽视野的信息挖掘。更何况每个人都是多面、多潜力的,能否挖掘其有效价值帮我们解决潜在的问题,全在于个人的视野与智慧了。
第三点:把握人脉交往的规律。
秋叶老师勾搭马东团队前有了邱晨这个好友做铺垫。
在勾搭时我们发现其中出现了:马东团队、中信出版社、喜马拉雅团队这三方合作平台。
以上可简化为“一个好友,三个团”的勾搭模式,让我学习到:做好普通人的关注以及资源互换,做好自身平台搭建的重要性。
3
对比自己,过去确实没有如此清晰的人脉概念,只知道:有些人对我很重要,有些人我需要时时保持联系,但仅限于点赞,回忆过去,并不知道如何深交,更不明白金字塔式的交往层次。
我知道有些人对我的精神激励很重要,但我有麻烦时不会去请教;我知道我会有意识地去结交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人,但“认识”之后如何用自己的资源来换,不知道,也更不知道竟然可以有那么多种人脉交换的方式。
因此,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认知,总结自己的规律,打磨自己的技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应用场景......我愿意跟随老师继续走上这条不归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