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英雄末路——《项羽之死》的叙事艺术探究

英雄末路——《项羽之死》的叙事艺术探究

作者: 樊宝玲 | 来源:发表于2019-12-31 21:46 被阅读0次
    英雄末路——《项羽之死》的叙事艺术探究

    《项羽之死》上到最后,简直酣畅淋漓情不自已。一个悲情英雄的人生末路,快战、溃围、斩将、刈旗,最终自刎,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让人为这位铁血男儿的侠骨柔情唏嘘扼腕,亦不由为迁翁高绝的叙事艺术拍案叫绝。

    《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迁翁的如椽之笔让我们在为历史浪潮中一位位英雄的命运揪心的同时,也能被他精彩绝伦的场面描写、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所深深折服。

    本文以《项羽之死》这一篇课文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史记》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一、几处照应,强化形象。

    《项羽之死》一开始时项羽听到四面楚歌,自觉气数已尽,遂慷慨悲歌,悲歌内容实际上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这样的总结在文章第二段也出现了:项羽在东城被围以后,准备率军突围,这次突围是带着必死的决心的,所以战前他再一次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这两次总结形成内容上的前后照应,但因为形势不同,项羽回顾总结自己一生时的侧重点也有区别。

    慷慨悲歌时,他虽自知败局已定,却尚未真正从心态上产生绝望,所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从力大无穷,和豪气盖世这两个层面作出自我评价。为下句自己如此堂堂男儿不能将乌骓宝马和爱人虞姬安顿好,愧疚而又悲痛的情绪蓄势。而在项王自度不得脱,料到今日与汉军必有一死战之时,他这一次的人生回顾明显要更加细致得多。他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这一次的回顾总结肯定了自己卓越的作战能力,他自始至终都不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自己的决策失误造成,而一直认为,这是天要亡己,不甘之情溢于言表。

    而慷慨悲歌时的“时不利兮”与东城被围时一次次强调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也形成了前后呼应。这样的呼应,强化了项羽骄傲自尊、无法接受失败的结局,通过殊死搏斗强挽尊严的形象。第二处照应在课文第三自然段,当汉军将项羽重重围住围住时,项王对他的手下说:“吾为公取彼一将。”后面他果然斩汉一将领。这样的预估和最终的结果形成一种呼应,这个呼应体现出超群的作战能力,强化了项羽的个人魅力。

    二、几个虚词,言简义丰。

    在研究《史记》时,我们一般会抓住司马迁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但是在《项羽之死》里有几个虚词,含义丰富,非常值得玩味。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中,这个“乃”字显现出项羽对战争形势缺乏预料,作为军事首领,全局观不强。同时听到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没有任何怀疑,就大惊,这也是项羽性格当中轻信的一面的表现,刘邦正是抓住项羽性格中这一弱点,对其采取攻心之术,故意让汉军高唱楚歌,因此击溃了项羽的心里防线。

    第二处虚词在“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中。当听到四面楚歌之后,项羽率八百余人,突出重围,直到第二天平明汉军才发现。这里的“乃”是“才”的意思,读起来语气中应有惊讶感,汉军没有想到项羽仅凭八百余骑就能突破汉军五千人重围,从侧面刻画了项羽超强的作战指挥能力。

    还有一个“遂”字特别动人。当汉军将项羽围之数重时,项羽对手下说我要斩掉敌军一名将领。他在临死之前立下的誓言,与这个誓言相照应的结果就是“遂斩汉军一将”。一个“遂”字,毫不拖泥带水,将项羽只身杀入敌军阵营,轻松枭下敌将首级的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刻画得淋漓尽致,真是痛哉快哉!

    三、几组数字,彰显人性。

    在这篇文章里有几组数字,也很值得我们玩味。

    项羽四面楚歌时,他准备直夜溃围,当时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但是项王渡淮之后,就只剩下一百多人马追随项羽了。其实在渡淮前后,项羽和汉军最后的作战尚未开始,由此可见,人数大量的锐减是因为有很多将士临阵脱逃。这是项羽失去军心的一种表现,而项羽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他已经意识到却不愿承认,所以口口声声强调自己失败源自天运。其实失去人心才是最可悲最可怕的失败。

    到东城快战时,项羽乃有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这仅剩的二十八骑与汉军旱数千追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再一次表现出项羽穷途末路人心尽失气数已尽必然走向悲剧的结局。然而又正是这二十八骑紧紧围绕在项目羽周围,同项羽与汉军做殊死的搏斗,没有逃脱,没有背叛,坚守着对霸王的忠诚,他们是项羽生命最后的精神支柱。二十八人的骑兵与千余人的汉军做着鱼死网破的搏击,明明知道是以卵击石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这样悬殊的对比为项羽之死营造了悲壮的气氛,更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

    第二组数字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以及“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这两处数字出现在项羽在临死之前殊死搏斗前,虽然形势危急,时局不利,项羽仍然对自己军队仅有的二十八骑进行作战方略上的详细安排。因为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无关输赢,只关尊严,所以要即使死也要漂亮大气。如果不做任何安排直接冲突敌军阵营盲目厮杀,那是鲁智深,是李逵,是仅凭一己之力做无谓牺牲的莽夫。而项羽一生指挥过许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对于排兵布阵他有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智慧。所以即便只剩二十八骑,他也可以做出非常细致精密的作战安排。这就是项羽,单纯得可爱,自尊得让人泪目的项羽。虽然败了,但是项羽的人性之美却分外动人。

    四、一对矛盾,情深义重。

    东城快战之后,“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可是在听到乌江亭长一席劝告之后,却说“渡江何为”,并最终乌江自刎,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其实我们再回首整篇《项羽本纪》就知道,这一点也不矛盾。项羽突然决定不渡江,一者是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一点就是乌江亭长说的“今独臣有船,请大王急渡”一语让项羽冷静下来,认清了现实。此时项羽所剩人马至少二十七,显然亭长的船不足以载二十多人马过江的。那么如果项羽一人过江,势必要留下剩余这二十六骑,让他们与汉军做最后垂死的斗争。这可是最后一刻都忠诚于项羽的死士呀,以项羽的性格怎么可能让他们面对汉军而自己仓皇逃生呢?

    刘邦在生死关头可以为了逃命抛弃儿女妻子,但项羽绝不可能这么做!他一生戎马南征北战,却在四面楚歌时还唱着“锥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想要给心爱的女人和坐骑安排好最终的归宿。所以他是绝不可能将死士推入敌营以换得自己苟且偷生!

    如此重情重义大义凛然很项羽,很霸王。

    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不仅将项羽列入帝王的“本纪”之列,更大胆地将项羽排于刘邦之前,可见他对项羽人格魅力精神气节的肯定。有人说,项羽是真正的贵族。是的,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他简单率直,他情深义重,他有着充满人魅力的人性光辉。感谢迁翁,让我们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再读项羽,依然明白有一种英雄不能用“成王败寇”的庸俗价值体系来粗暴衡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雄末路——《项羽之死》的叙事艺术探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bi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