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除了力的作用,背后还是医患之间“神气”的交流互动。
按法是稍微用一些力量,把对方皮肤、肌肉稍微压下去一点,然后保持这个相对稳定的施力。这里有几个诀窍,第一要放松站着,按摩床的高度要适合医生。第二,力量不要太大。大力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手型就会有一种侵略性,这时候神气已经僵住了,病人也会本能地紧张、僵硬。
如果在自己身上试的话,可以应该先按自己的腿,把手、手臂、肩放松,按在自己的大腿上,先找到很省力、很舒服的感觉。
在帮别人按摩的时候,要把手自然放松地放在对方身上,放上之后,按摩师的手和对方的身体就有了一个传输的点。两个人的身体都是放松的,按摩师的身体重心稍往前倾一点,这个力自然就压在上面了。这是初学按摩的起势。练过太极或站桩的人很容易找到这个感觉。
尝试很柔和地找到用力的度,只是用一点点力,“无太过,无不及”。太过用力,按到里面没有空间了,或者意识上太用力了,目的性太强。如果平时就是一个过于努力的人,严格地讲,这样的人不太适合做针灸师和按摩师,因为他会把僵硬的偏力带进去。开药也是这样,过于主观强势的人,偏力也大。
不及是什么呢?不敢用力,不能放松、缓和地施术,也许源自心理上的胆怯、没有主见,没有定见。唐代的大医孙思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初学者在训练按摩的时候,可以先把手放在一个部位不要动。轻轻地施压,先体会自己的手与手下皮肤、肌肉、筋骨、气血之间相互的交感,体会这个交感产生的布散力量。你就能体会到虚实、寒热、松紧、开阖。这时候,这些文字不再是概念,而是你手下、心里真实的存在。
同时,你要体会自己施力的轻重、缓急、静躁,此时此刻自己的心念是清净安详还是浮躁复杂,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杂念?心里是有悲愤还是有哀怨?还是有过度的喜悦?这些都需要医者自己体会到,再想想,尝试如何渐渐地减少这些“杂质”,因为这些“杂质”都会传递给病人。
常有外国病人问我:“Doctor Lee,我要回家了,在西方怎么找到合适的针灸医生?”我说,这个简单。第一,你看他会不会笑;第二,他是否放松;第三,他最好不是太偏激的人。
因为这样的医生,至少是个心地和缓的正常人,神气的偏性不大,意味着他的诊断、治疗、用针、用药也不会太偏。不管他扎什么穴位,用什么手法,相对来说比较平常。生病是失常,就是偏了,那么只要是一个相对平常的人来给你治,就容易好!
在学习上,技法、理论确实很重要,但是使用这些技法的人在什么状态,才是最重要的。通过静坐等内在的训练,能够提升我们的直觉及敏感度,学习用“心”体会,所有关于病人的能量状态、情绪状态、致病因素(风、寒、湿、热......)的信息就在那里,等待被发现。这取决于你有多敏感、多清晰。
要读古书,然后积极尝试,身体力行,有知有觉之后,心里就有底了。这样就不会一直纠结中医到底“科不科学?”“如何用现代科学验证中医,才能弘扬中医?”这些无谓的杂念中。
一杯水在你手边,如果你渴了,不妨来喝一口。有人宁可渴着,也先要辩论汹汹,只好等他哪天真渴了,也许有机会来喝一口。
不喝也没关系,世界上的水很多种。解渴就好。
感应与因缘和合
中医常常说到“感应”两个字。
我们的心如果是急急躁躁的,那么,在生活中的人、事、物的交流交接中,就会感应到急躁的象,容易卷入同频的气场、维度或者时空中。大千世界,现种种相,有明有暗、有善有恶、顺逆缓急,我们进入哪一种相,与我们内心的状态,神气的静躁大有关系。这是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从心理学上来说,一旦因为“心相”的相应,进入某种水平的外在情境,接下来的是我们的大脑的作用了,就是“分别”和“执取”。就像电脑里有很多高版本和低版本的程序,当系统状态很好的时候,当有问题或者任务出现,会自动选择最佳版本来处理。
但如果内存不够了,或者程序冲突,就不能支持最好版本应用,只能用低一些的版本。所以这个时候,处理、运算能力都是在低水平,甚至不断地循环死机。所以在我们心身状态不太好的时候,不仅容易陷入更多困境,而且处理能力会下降,心智会弱化。
所以《大学》有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做医生久了,常常会遇到一些病人有类似“系统冲突”或者“崩溃”的状况,看起来或是心理有问题,或是身体有问题,或者家人之间有严重问题。往往是全家都进入了一个混乱的状态,都卷入无序的“场”,惊慌失措,神无所主。
在这个“神乱”的状态没有恢复之前,家人之间也很容易意见混乱,特别容易病急乱投医,常常错过良善的机缘,选择往往会被偏力左右,找不到好的医生,或者即使找到好的医生,却不能执行好的医嘱。
这个时候,如果家族中有人神气安定,考虑分析问题全面,就能够让整个家庭的状态稳定下来,整个家庭的神气格局稳定,个体才会出现转机。
所以,症状、疾病、选择混乱,常常只是表面的象,要体会背后的“势与机”“顺与逆”“明与暗”“定与散”。如何体会?就从当时当机的人与事中用心观察。
跳出具体的症状与问题,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是先有了某个神气格局,才有了这个现实的关系与格局,以及之后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神气”格局,决定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解决方案。
是什么决定了神气的格局?是当事的人,处事的心。
一旦形成大的困局,在新的格局变化形成之前,只能耐心,还有调整自己。这个古人叫什么?时势未到,因缘未熟,所以还没有答案,暂时无解。这个规律不光是对于生病,包括我们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慢慢去体会。
一件事情,如果当下就有答案,而且很安心,不会前思后想,这就是最佳答案。当面临抉择,没有答案,思之又思之,内心翻腾,睡不着觉,有几种可能:第一,这件事情不适合你,不需要参与,只是你被其中的得失名利吸引了,但你更深一层的内在知道这不是对的,所以在那里犹豫。第二,这件事情还没有到你做决断的时候,虚空中的势还未到,此刻答案还没有形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高水平的诗词写作是这样,是“偶得之”,不是“绞脑汁”。灵感飘来,如果你的心足够静,能够感受到它,它会进入你的内心,随手写下,完成。所以一流的好诗很难硬写出来,也不是语文教材里说的反复“推敲”出来的,这是很大的误解。好诗是在某个瞬间,因为当下的环境、人、事、物,与你的内心的一个“感应”的结果,心里有了,意识到了,就把它写出来了。
日常生活中的处事接洽也莫不如此。奇思妙想往往不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答案是某个格局发展的“势”自己带来的,需要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机缘来形成。古代的书画、音乐,乃至古代的好中医,他开方子、针灸都是这么来的,不是现代人以为的,研究几个方案,然后专家评审,数据在电脑里统计一遍,药在老鼠身上过一遍,然后获奖最佳方案,不是这样的。全都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东西,但这因缘来自既往的积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