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每个周一都是最忙的一天,升旗,上操,上课,开会,处理事情,一件事接着一件事,一个活挨着一个活,让人感到厌烦又无奈,也不单是因为事多,也有可能是心理上对新一周忙碌的不兼容。
人总要给日子附加不同的意义,用这种仪式感昭示存在的价值。周日尽管还上班,可不用坐班,心理放松,可以陪孩子和休息。但周一不同,周一预示新一周的开始,而且一开始就知道周末周日都不放假,内心小人早早就愤怒地咆哮,为什么!!!
你看,当自己和自己学会对话时,也就能客观对待情绪,理性分析,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也就没那么烦躁了。另一个自己会告诉自己,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是暂时的,是打工人不可避免的,也就慢慢平静了。
这种能力是自我抽离,给自己一点安静,让另一个自己去观看自己,客观,冷静,体察情绪中的不耐烦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才有方子来解决。
这种思考让我觉得有趣,并且和今天看到一个问题联系到一起,人为什么越长大越痛苦?为什么快乐会越来越少?
记得奇葩说里曾经也有这样一个辩题,如果给你一杯水,喝了之后就会忘记所有的痛苦,你会喝吗?
这个问题纠结于为什么要会有痛苦,可不可以没有痛苦,以及能不能一劳永逸的让痛苦消失。
但是仔细想想,这不可能。冰心在《谈生命》中说到,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痛苦云翳必然都不是五彩祥云,必然有满天乌云,只想要祥云是愿意,各种都有才是现实。
那么我们也只能去坦然接受了。痛苦除了痛苦之外,也有价值。
它可以带来力量,人总是需要被逼一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心理学发现,相比追求快乐,想摆脱当前的痛苦,能为我们提供更强烈的行为动机。电影里的绝地反击,也不是没有道理。
它可以和别人建立更深的联系,共患难时,结下的关系,可能要比平时的关系更紧密。一个人愿意向别人诉说痛苦,另一人也愿意倾听,心理上的冰川就不那么厚重。
它可以让人变得成熟。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不断改变的,这个改变的过程,会有纠结和痛苦,但最终都会在这样的经历中变得坚强或者麻木。不管那种,你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你了。
接纳,面对,磨砺,成长。想到《草房子》中的杜小康,只有接纳和面对,才有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