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册P63-72

上册P63-72

作者: be4b6c88d57e | 来源:发表于2017-04-29 12:25 被阅读0次

    P63

    上师是诸佛总集尊

    第一个净观是上师的圆满。不论是闻思或修行密法时,要了知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诸佛的总集尊:

    1.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尊

    (1)上师身是僧众: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戒律,让无量众生暂时进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个特点与僧众相同。

    (2)上师语是妙法:上师的语言宣讲妙法,让无量众生种下善根,最终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这点与妙法的作用相同。

    (3)上师意是佛陀:每个众生的佛性,与佛陀无别,上师也是如此。而且,上师的心远离一切戏论,恒时安住在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是佛陀智慧的本体。

    2.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尊

    (1)上师身是上师:诸佛化为人的形象,利益众生,这就是上师的身体。

    (2)上师语是本尊:众生依照上师的教言,如法修行,就能获得成就,就像修持本尊而得成就一样。

    (3)上师意是空行: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都称为空行。而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所以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

    3.上师是三身的总集尊

    (1)上师身是化身:上师的身体,是佛所化现的善知识,是(接下页)


    P64

    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

    (2)上师语是报身:上师的语言清净,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

    (3)上师意是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就是法身。

    4.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尊

    (1)上师是过去诸佛的化身:在人道中,佛陀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所以,具备法相的上师,就是佛陀的化身。

    (2)上师是未来诸佛的源泉:有了上师的开示,引导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最后得以成佛,才有未来佛。

    (3)上师是现在诸佛的补处:十方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说代表,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

    总之,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本体,是诸佛的化现。佛陀涅槃时,曾对阿难等弟子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因此,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都是佛陀的化现,本体和佛陀无别,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样。

    对我们来说,最殊胜的上师是释迦牟尼佛,可是佛已经涅槃,我们无法亲见。但我们可能曾经生在佛陀时代,所以现在有机缘学习佛陀的教法。为什么当时没有被佛陀度化呢?因为没有足够的资粮。而今,我们能依靠谁来度呢?就是与自己有深厚因缘的上师。

    没有上师的开示和传授,我们就听不到佛法,不知道如何正确修行,更无法超越生死,究竟解脱。对修行人而言,真正能度化、引领自己解脱的上师,他的慈悲和恩德比佛陀还高。“上师(接下页)


    P65

    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一切成就的来源为上师,上师是具德金刚持。”这说明了上师的尊贵与至高无上。

    众生自性是佛

    所有众生的相续,不论是否证悟,都具足如来藏。《喜金刚 · 二品续》说:“众生本为佛,然因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和佛,在如来藏上平等无二,那两者有何差别?差别在于业力。一个是如来藏还被烦恼障、所知障遮覆的自性佛,一个是已经净化二障的离垢佛,也就是如来藏完全显露的佛。

    所谓客尘障,就表示烦恼障、所知障等垢染,都不属于光明的如来藏,而是外来的沾染。就像光明的宝珠被尘埃所遮覆,只要清净了尘埃,宝珠就能显现原来的纯净明亮。同样的,众生具有如来藏,是从实相来说的,必须通过智慧净除障垢之后,如来藏才会显露。

    也就是说,离垢清净佛,是自性清净佛性的自然显现,并没有另外的佛果可得。所以,虽然我们是未来佛,还是必须不断修行,才可以圆满究竟的佛果。

    因为众生在自性上,从来没有被污染,所以明观成勇士空行或菩萨。而既然上师、眷属都是佛菩萨,则所在的刹土也会是清净的,所以地点观成密严刹土、现喜刹土、吉祥铜色山等。而法,则是光明大圆满等大乘法,时间是从普贤如来到现在的根本上师之间,口耳相传的传承没有间断,恒常相续。

    净观的意义

    五圆满的净观,是接近实相的训练,是一种善巧,就像是在(接下页)


    P66

    心中先画好的修行蓝图,可以直接转变我们的业力。一旦罪障完全净化,了悟诸法实相,一切显现就是诸佛与清净刹土。

    一般初学者不习惯观想,会认为所在之地,怎可能是极乐世界?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勉强自己将不清净的一切,观为清净,也不是刻意幻想出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而是在见解上,认知诸法本性是清净的,并不断地训练,得到稳固。因为本来就是五种圆满,才这样明观。

    有些人不明白《阿弥陀经》里,为什么要用黄金七宝等宝物,来庄严极乐世界呢?因为世间人最贪爱的,就是金银珠宝,所以用世人最执着的东西,吸引他们前往净土。其实,真的走在遍满黄金的大地,说不定很刺眼、很不舒服。西藏著名的高僧根登琼佩说:“如果佛陀出生在西藏,可能会以好几丈高的酥油桶,形容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因为藏人认为酥油非常珍贵。

    至于诸佛净土和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注解1),有什么分别?其实,如果阿弥陀佛住在我们的世界,也会觉得和净土一样。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一切都是清净庄严的净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为他已经成就了,以他的愿力和发心,到地狱根本不会感受到地狱之苦。

    所以,佛陀说:“地狱中燃烧的大火和妖鬼,都来自心中的恶念。”恐怖的地狱和庄严的极乐世界,都是心造作的。心中善念成熟时,显现的就是净土;罪业成熟时,就会感召恐怖的地狱景象。不管是净土或娑婆世界,都是随着自己的业力而变化。(接下页)


    注:

    1 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众生,示现并进行教化的国土,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婆娑”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堪忍。因众生的烦恼业力粗大,使得这个世界浊秽不堪,而虽然众苦逼迫,但众生忍受诸苦恼,不肯出离,故称娑婆世界。


    P67

    佛经上说,同样一杯水,天人看来是甘露;凡人看来是多用途的水;旁生能解渴洗身;饿鬼看成是化脓的血水;地狱众生看成是炽热的铜铁浆汁。这都是因为众生有不同的业力和执着,而产生的错觉。

    如何才能达到佛菩萨的境界呢?当然就要靠修行了。修行就是练习修心。我们已经熏染了厚重的烦恼业习,形成习惯而不自觉。如果经过修行,将心识净化成佛菩萨的境界时,自然会感受到净土的清净与庄严。

    总之,具足五圆满的广大善巧之发心,在听闻、修行密法时,是非常关键的要点,尤其一开始一定不能破坏上师和弟子之间的缘起。这里的缘起,是指“对上师的信心”。对上师具足信心,能视师为佛或金刚持,就是没有破坏师徒之间的缘起。

    如果视上师为凡夫,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如果视上师为佛,就会得到佛的加持。真的做到如法净观,则上师所讲的每个句子,会让自己的心续转变特别快。虽然我们还无法现量见到上师是佛,也应该如此观想。但毕竟我们还是凡夫,“视师为佛”的净观难免会改变。一旦有变化时,必须反观自心,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视师为佛,这一点很重要。

    再者,如果没有实修,即使知道上师是三金刚、四身的自性,也无法现量见到上师就是佛。想要现量见到上师是佛,就必须实修,而最关键的就是具足信心和净观。所以,应该以大乘菩提心来摄持,更应具足密法五圆满的清净观,如此功德才会圆满。(接下页)


    P68

    第三节 听法的行为

    听闻佛法,是一切修行的开始。听闻时,应该断除的行为,有三过、六垢和五不持;应该行持的,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和其他威仪举止。

    「应断法器三过」

    听闻佛法时,常常会出现“法器三过”——耳不专注、意不持、夹杂烦恼,这会障碍我们生起闻、思、修的智慧。

    法器,是指听受佛法的我们,听法者是接受佛法的容器。如果弟子不是法器,则不论上师传授他多少佛法,不仅无法对治他的烦恼,还会让烦恼更增长。所以,要像清洗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清洗干净,去除了这三种过失,才能盛装佛法甘露。

    一、耳不专注,如覆器

    听法时,应将耳识专注于上师的法音。如果意识散乱不集中,对上师的言教充耳不闻,这就像把水放入倒放的容器,一滴水都装不进去。虽然身在佛堂,不管听了多少、听了多久的法,也得不到任何法益。

    有些人一直在跑道场听佛法,一次又一次,或是像有些喇嘛从小听到老,只是每天习惯性去上课,但似乎永远没听明白,就(接下页)


    P69

    是因为没有专注听,犹如倒放的容器。

    二、意不持,如漏器

    听法时,自以为已经理解,不牢记心中,只是形式上听一听,这是大部分佛教徒的通病。不用心记住,就无法有正确的见解,也无法进一步依法修行。这就像把水倒入有破洞的容器,不管倒进多少,都会流失。

    就像很多人听过了如何对治贪嗔痴,如何取舍因果,也知道这些恶习不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根本不记得,还是常常去做。讲谎言时,已经不记得这是十不善之一;挑拨离间时,却认为自己是在聊天,这些都是漏失的过失。

    听过的佛法如果漏失了,就会一知半解,无法受用。而且,就算牢记在心,如果不经常实修,还是会忘记,所以还要经常实修。

    三、夹杂烦恼,如毒器

    听法的目的是减少烦恼。所以听法时,如果夹杂贪嗔痴等烦恼,动机是为了名闻利养,佛法对你不但起不了作用,还会变成非法,更不可能修行成功。这就像把牛奶或甘露水倒进有毒的容器,也会变成有毒的。

    有些人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或是为了聚集群众,贪图名利,或是为了和别人辩论,分个高下,这些心态都是不正确的。佛教徒又称为内教徒,就是因为佛法教人往内观心,是用来调伏自心的。如果没有把听闻到的法,用来观察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一点意义都没有。(接下页)


    P70

    法器三过,会障碍我们生起闻、思、修的智慧。耳不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会障碍闻智慧;意不持,听了却没记住,就无法思维法义,会障碍思智慧;夹杂烦恼,为了世间名利来听法,所学正法成为非法,修行不会成功,会障碍修智慧。如果对上师、正法生起邪见,嘲讽师兄弟,生起傲慢,轻视他人等等不善的心念,都会变成堕入三恶趣的因。

    人的一生中,修行的机缘和时间很少,难得有一点闲暇听法,所以要用清净心专一听闻。唯有将上师的教言牢记心中,并且精进修持,才能获得法益。虽然我们还是凡夫,有些习性一时很难改正,但只要谦虚学习,慢慢改进,所听闻到的佛法,就会像享用美食般受用了。

    闻思修之要

    印度的帕单巴仁波切(注解1)说:“听法时,应像野兽闻声;思维时,应如北方人剪羊毛;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得果时,则如云散月出。”尊者用了五种比喻,把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的修行诀窍,非常贴切地描述出来:

    1.听闻时

    在西藏或尼泊尔等地,寺庙顶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法轮,法轮的左右各有一只鹿跪着,是一公一母,代表男众和女众。(接下页)


    注:

    1 帕单巴仁波切:又名单巴桑吉、单巴。南印度人,在印度超岩寺出家,依金洲大师发菩提心,曾依止莲花生大师、龙树菩萨等五百位上师,获得殊胜成就。住世571年,一生中曾五次到西藏传教,是希解、觉域两派教法的创始祖师。最后一次从西藏游历到五台山等地,最后于五台山金刚窟中,肉身不灭而示现圆寂,所以在汉地也享有声誉。


    P71

    有些人以为这是西藏人崇拜动物的图腾,或是古代苯教留下的标志。其实,这是佛教比喻“闻法,如鹿闻乐声”的象征。有一种称为“色陆拉”的鹿,一听到乐器声,会浑然忘我,就算有人来到它身边,也毫无所觉。所以,以前猎人要猎鹿时,会放音乐,再趁鹿听音乐入迷时,用毒箭射杀它。

    这个标志是提醒信众,在听闻佛法时,都要像鹿一样专心,应该放下一切外缘,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心不在焉,不该说绮语,甚至诵经、持咒、转经轮等等善业,也都应该放下,要有即使生命消失,也在所不惜的态度听闻。这就是寺院顶上法轮和鹿的象征意义。

    2.思维时

    思维教法时,要像牧人剪羊毛。牧人剪羊毛时,要非常用心,剪得太深,会伤到羊的身体,心太散乱,剪得太浅,得到的羊毛就少,所以深浅要恰到好处。思维时也要这样,不能太过于投入,也不能太懈怠或放松,松紧拿捏要恰到好处。

    3.观修时

    观修时,应像愚笨的人品尝美味一样,默默观修,不要时时宣扬。你们常说“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现在则是“哑巴吃蜂蜜,有甜说不出”,换句话说,观修的感受自己知道就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形容实修的觉受。

    4.行持时

    行持佛法时,对于每一句教法的实义,都要融入自心,要在(接下页)


    P72

    生活起居之中,尽自己的能力去实践。就像饥饿的野兽不断拼命觅食,或像饥饿的牛饿得发慌,急着吃草充饥,每一根青草都不放过,好像一直吃不饱。用这样自知不足,学无止境的心态,才可能有所成就。

    5.得果时

    对于每一个修法,在闻、思、修、行的阶段,都能如理如法,踏实去做,最终会得到相应的成果,生起稳固的见解和清晰的觉受,就像云散月出一样,非常清晰明朗,没有任何怀疑。

    例如,观修人身难得时,每个阶段都能如实做到,就会对“暇满难得”这个教法,有稳固的见解和觉受,并珍惜善用人身,累积善根福德,而不会轻易被违缘或外境所转。

    「应断六垢」

    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六种垢染是傲慢、不具正信、不精进求法、心识外散、用心太紧、疲厌。

    一、傲慢

    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是最难自我察觉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在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上,有一点成就而心生傲慢,不但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以傲慢心来听法的人,一心想挑剔说法者的缺失,当然学不到任何正法。

    善知识在传法时,自己要谦卑低下,不要执着己见,也不要(接下页)


    P73

    在背后批评,应当仔细观察自己的过失,虚心受教。不论自己的权位、财富、口才等等有多么显赫,依止一位上师以后,都必须恭敬。这不是上师傲慢,才要求弟子这样做,而是为了得到上师的加持。(下一篇续接73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册P63-7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ez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