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某个闲暇的晚上,一个未常联系的好朋友给温青打了语音过来,温青接起来,开心地聊了一个小时。中间又提到了同龄女生经常提到的话题,你的相亲对象怎么样了?最近还在有新的相亲吗?
温青便向朋友吐槽了所谓的“相亲对象”,不过是亲戚介绍,只加了微信,总共没聊过几句,不会聊天的人罢了。周围开始有人觉得温青要求高,太挑了,最近也没有同事或者亲戚再来介绍了。温青想,为什么只会觉得是自己挑,而不想想是不是对方确实差呢?再说,“挑”有错吗?感情的事情不该挑吗?温青向朋友提到这些,有些怨懑。
温青向朋友坦白,自己想找的人,是能让自己心动的人,因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过,并且对现在大部分人来相亲只是看条件感到反感。之前“相亲”的那几个都没让温青有这种感觉。朋友说,这并没有什么错,想找心动的感觉,和按条件来挑人,并不矛盾。但温青又想,确实不满足,但要都满足似乎太难了,更难的是真心喜欢自己。
又是某个闲暇的早晨,一个远方的朋友和温青在微信上发表对感情的日常感慨。她说到自己的现任男友,说到周围已婚已育朋友的婚姻现状。她觉得男友虽然有缺点,但是和她朋友的老公比起来好像也还好,并且也有积极地改正缺点,虽然她还不确定最后是不是会和他结婚,但他看起来还是个不错的人。远方的朋友说,没有一个家庭或者一段婚姻是完美的。这让温青想到一句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是的,没有完美的关系,其实都是靠相互退让,看对方是否能忍受。
朋友发表完恐婚感慨后,又说到自己的缺点。她说她的父母对她的关爱很少,温青懂她的这种感受,看起来做子女的啥也不愁,但其实从小活在父母的打压之下,能感受到的父母真情实感的关爱太少了,所以温青和朋友一样,和父母关系都不好,说关系正常,其实是因为没有剖开来看而已。朋友说这导致她谈恋爱时,分不清对方对她的好是出于喜欢她还是只是普通朋友的好,所以对方只要对她好一点点她觉得都够好了,刚开始她没有什么要求,越交往就要求越多。
温青想,自己虽然没有体验,但大抵也是这样的,她们都该是缺爱的。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几乎不可逆,连改变的可能,温青觉得也微乎其微,毕竟自己现在还和父母一起生活。长大以后,才明白,小时候父母很多的行为和言论都是不对的,但是完全无法纠正。有些偏差,即使很微妙,一旦存在了,就无法再偏回到正轨上了。
温青现在总算明白了,自己没有那种能让人死心塌地的长相和财富,还想让人真情实感地追求自己,凭什么呢?因为自己不也是这样妄想别人的吗?所以她时常觉得,没有那个人,不是指的,没有那个长得又高又帅还有趣的理想型,而是没有那个又高又帅又有趣还喜欢自己的那个人。
温青想,算了吧,没有那个人,不如就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