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常用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多指工作、学习或文艺创作的劳苦。那么“呕心”一词典出何处,真的是要把心都呕出来吗?
心当然是呕不出来的,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典出唐朝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这里的李长吉就是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他七岁能作文,年少时已经才华横溢。一心想得到朝廷重用,但始终不得志,天妒英才,去世的时候只有26岁。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写诗非常勤奋,每天都早出晚归。随身带一书童,有了灵感就记下来装在行囊中。他母亲知他身体瘦弱,怕他吃不消,就让奴婢打开他的书囊,发现里面写着诗句的纸片甚多,就很生气:“这孩子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这便是“呕心”的由来。
唐朝文学家韩愈《归彭城》诗中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句子。意思是割下肝来当纸,用一滴滴的血来创作,意义与“呕心”相近。后来,人们就把这两个词语联用,来表达费尽心思,忘我操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