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写作思维也很流畅,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没什么深度,而且都是自己的所谓理论,根本没有实际的案例素材做支撑,没有说服力。
根源在哪里呢?
其实还是阅读。
没有进行一定量的阅读,或者说虽然进行了阅读,但是都是无效阅读。
什么叫无效阅读,就是读过就忘了,忘了就不管了。过了很多天,再重新拿起来发现,好多东西只是似曾相识,但就是不会写,不会用。
怎么办?
读书要用心关联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讲透彻,自己总结一个经验或者模型,然后提炼出行动点,在实践运用不断完善。
其实我想给这个观点再加一个,能给孩子讲明白。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专业术语,用自己的话讲明白,但是如果你给不懂的孩子讲专业术语,他肯定是听不懂的,这时候就逼着你去想出一个形象的描述,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一个核心。
对我来说,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是:
首先,多读各种不同领域的书籍,比如管理学、心理学、财经类、科技类等等,尽可能的吸收他们的知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再去关联迁移自己所涉及到的领域知识。
其次,及时用flomo笔记等工具,记录、捕捉自己的瞬间灵感、体验、情绪、想法等,打上标签,并及时回顾,然后系统性整理成文。
最后,持续多读经典书,把各位大V提到的经典书籍的书单列出来,做一个读书计划,读书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人的大脑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相关的神经元都会被激活,这时候你会“沉浸”于此,心理学上叫做“心流”状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读书和写要用整块时间去做的原因。
因为一旦进入“心流”状态,人的神经细胞都被调动起来,可以充分去勾连自己的记忆和体验,让知识记得更牢固。
相反,如果思绪不断被打断,或者利用碎片化信息做一件事,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主要就是大脑不断需要预热,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
总写作不是自嗨,不是自我陶醉,需要真正输出对他人有价值的内容。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只能依靠大量输入和思考,让自己的文章有理有据,才能把文章写好,成为自己能力的放大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