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古人在著书之时,每行一口气就必然会有相应的韵律、节奏,除非我们探寻到了其书中本有的韵律、节奏,否则,我们很难真正进入其中!用什么来探寻韵律?断句!用什么来断句?有人解释说,断句是根据文章意思来断的,听起来很合理,但错得一塌糊涂,刚好相反,文章的意思来自于断句,在不同的位置断开,句中的意思就会大有出入。如果想要了解断句,就必须了解‘气’与身体发声系统。
进入经典之路什么是‘气’?这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其重要性在东方智慧体系中仅此于‘道’的概念,可以说了解什么是‘气’就掌握了东方智慧的一把钥匙。在这里,只能简单做些了解,借助《孟子》里的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何为‘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显然古人之‘气’远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空气’,而是塞于天地之间的一股生命能量!同时,他们还认为‘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之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谓鬼,以其归也。天地之气化生为人’也就是说,这股天地间的‘气’转化为人的生命能量。以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活的,统统都是这股天地之‘气’所化生,其内在都有这股能量。我们今天就用‘能量’这个词代替‘气’,虽然‘能量’不完全等同于‘气’,至少有些接近了。
进入经典之路如此转换一下,相信大家更清楚古人所言了。经典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是活的,就一定有那股‘气’,也就是活的能量,所以“看文章之高低看其‘气’(能量)之雄厚。”“文章之精处在于行‘气’(能量),粗处在造字选句。”“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能量)之可言乎?吾谓‘气’(能量)即其义耳。”文言文中的那些‘之、乎、者、也’正是行‘气’(能量)的,也就是说虚字承载着文章里的能量运行与转换的功能,相当于人体的穴位一样重要。经典之所以经历数千年而不落,就在于它们从来都是活的生命,而非死书。断句就是将这股‘气’(能量)真正行出来的方法,而如何去行经典里的那股‘气’(能量),我们就必须了解到人身体内的那股‘气’(能量)在哪里。人体内的那股‘气’(能量)来源于天地,而经典里的那股‘气’(能量)依然也是天地所生,这两股‘气’(能量)是同频的!
人的‘气’(
进入经典之路能量)发自何处?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听说过‘气发丹田’吧,丹田在哪里?人的腹部,肚脐下三指处!为什么会是腹部?在这里不细讲,我们只需要知道为什么古人们在教育时反反复复强调腹部的重要性,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满腹经纶’等等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往往是说他肚子里有东西,也就是说古人将经书装在了腹部那有丹田之‘气’(能量)的地方!那么,如何用丹田之‘气’也就是腹部的能量来链接经典的‘气’(能量)呢?让我们来看看人体的发声体系。
现代汉语的是四声,一、二、三、四声,虽然众多资料显示这四声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这四声归结为古汉语的平、上、去、入似乎更合理些。一声,平声平道莫低昂;二声,上声高呼猛烈强;三声,去声分明哀远道;四声,入声短促急收藏。实际上是吻合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运行之理在内的。当然,我的分类不吻合当下权威机构的认定,望各看官自行体验。那么,我们知道从先秦时期到现在,汉语的发音变化是巨大的,即便是号称保留唐代五声的古汉语体系的潮汕或客家话,与先秦时期的发音也是绝然不同的,然而,发声变化如此之大,为何先秦时期的经典在清朝之时依然畅通无碍呢?也就是说经典或文言文体系十分有效的规避了口语所发生的变化而带来的差异。
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仄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声?如果你去百度,它会告诉你古人在写对联或诗词当中压韵脚所用之声,比如平仄仄平平之类的。不能说这样的解释不对,但不完整。其实,仄通‘侧’,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声,而只是附属在四声之侧旁的声,十分的短促、刚劲有力,如果真正发出这个声,必须用到腹部的丹田之‘气’(能量)去顶。说它是专门压韵脚也没错,因为只有用到了仄声,腹部丹田之‘气’(能量)发力时,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方能突显出来。而这个仄声平时在生活日常中的交谈并不需要,唯有在进入文言文体系时就至关重要了,因为没有了仄声,所有的韵律、节奏就出不来。自从推广白话文教育之后,‘我写出我口’文章尽是些大白话,仄声与压韵律基本就无用武之地,因此,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会对仄声如此的陌生。包括句读的读dou(四声)本身就是一个必须用腹部丹田之‘气’(能量)发力才能找准的声。
我们可以直接体验一下没有运用仄声(丹田之气)时念出来的经典与运用仄声之后所读dou出来的经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进入经典之路没错,明显能够感受到韵律、节奏的不同。其实,经典的韵律一直都存在于文字之间,只是需要我们面对的人用自己腹部的丹田之‘气’(能量)与其链接之时,经典的韵律会自动涌现!那时候,你会发现为经典添加标点符号的人是多么的画蛇添足,而虚字真正的意义会在你自己行‘气’(能量)的过程中突显出来,所有的能量靠着虚字来承载与转换。也唯有你将自己所有的生命能量投入其中,你才能体验到古代读书人所言:‘至乐莫如读书’‘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人之神气与我之神气合我于喉吻之间,铿锵发金石声,声满天地’……
下面,复制一些古代优秀的读书法:
《论文偶记》 —刘大櫆
神气者 文之最精处也
音节者 文之稍粗处也
字句者 文之最粗处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 抑扬高下
无一定之律 而有一定之妙
可以意会 而不可以言传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
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
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
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合我喉吻者
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程氏遗书》读论孟法:
论 孟 只剩读着 便自意足
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 意便不足
深读处为 自有悟入 平其心 易其气
学者当以 论语 孟子 为本
论语 孟子 既治
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论语 孟子 而不知道
所谓‘虽多 亦奚以为’
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 未读时是此等人
读了后又是此等人 便是不曾读
读论语者 但将诸弟子问处
便作己问 将圣人答处
便作今日耳闻 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 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论 孟 中深求玩味
将来涵养成 甚生气质
《朱子读书法》:
书只贵读 读多自然晓
今即思量得 写在纸上底 也不济事
终非我有 只贵乎读
心与气合 舒畅发越 自是记牢
而今未说读注 且只熟读正经
行住坐卧 心常在此
旧日苦记文字不得 后来只是读
今之记得者 皆读之功也
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 必在乎读书
是知书只贵熟读 别无方法
读得通贯后 义理自出
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 只是口传
所以记得牢 故其所引书句
多有错字与通假
如孟子所引诗书亦多错
以其无本 但记得耳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唯有通过读dou书,用到自己的腹部丹田之气与经典之气相贯通,方能取其书中之精华所在,其义理就自动呈现了,这才是真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仅仅是念上百遍,没有通上那股‘气’(能量),义理绝不出自己跑出来,念上千遍亦无用,但若是默看,终其一身只能在经典之门外。是书只贵乎读dou!
摘自——《句读法》御明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