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事情,其实历史上都发生过,可能换了身衣服,但是内在本质是一样的。
如果你喜欢读历史,那么你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今天我想分享的书,叫做《明朝那些事》
首先我想做一个小调查,看过这本书的请举手,听说过的呢?
《明朝那些事》总共有七本,1488页,将近100万字。我把七本书通读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下载了朗读版,每天上下班听,从头到尾听了两遍。
百度百科对它的总结是:《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明朝两三百年的历史,出现的著名人物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有从乞丐一路奋斗到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有迁都北京,五次亲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收复安南,招抚女真,编修《永乐大典》的明成祖朱棣
有忍辱负重多年,最后搞定了严嵩,诠释了什么叫“官场厚黑学”的徐阶
有帮明朝续命了很多年,向我们完美展示了什么叫“治世之能臣”的万历首辅张居正。
还有诸如 姚广孝,杨廷和,唐伯虎,戚继光,海瑞,李时珍,徐霞客,袁从焕 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
然而只有一个人,在我心中就像神一样的存在着,他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别号阳明.
1905年,因为在日俄战争中以弱胜强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参加日本天皇为他举行的庆功宴。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大家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还是状元,给皇帝当过讲师。
王守仁虽然熟读四书五经,懂得兵法韬略,但是年轻的时候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中二青年,先讲几个他的小故事:
1.忘记结婚
在王守仁婚礼的当天,所有人都准备停当,却发现找不到了婚礼关键人物--新郎。全家人找了一天,第二天才在城郊的一个道观里面找到了王守仁。
原来是他在婚礼那天出来闲逛,看到一个道观,就进去和道士聊天,结果越聊越投机,就开始学道士打坐,结果一坐做了一天,忘记了自己结婚的事情。
2.守仁格竹
从小立志要当圣贤,于是去读朱熹的书,结果给出的答案是“格物穷理”,也就是悟道。
宋明理学的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于是王守仁便照着学,去格竹子。
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竹子,希望可以从中悟出“理”。
守了几天几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3.劝离禅师
朱熹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王守仁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有一次在杭州的一个寺庙里面,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待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了庙门。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4.龙场悟道--天理即是人欲
在六部九卿上书事件中,充满正义感的王守仁,在奏章中给了司礼监刘瑾一个响亮的称呼--权奸,遭到刘瑾的报复,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去管理驿站。
在去贵州了路上,为了躲避刘瑾派出的杀手,我们的王守仁竟然还玩了一把假死。
在杭州钱塘江边,他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都丢进了钱塘江,然后还留了一封遗书,搞得大家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传到杀手耳朵里,杀手就放弃了对他的追杀。
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雨,下班后我一边听着“龙场悟道”这一章,一边往家走,没有打伞。越听越激动,越听越感慨,万千思绪浮现在眼前,听完这一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想你们应该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人生重大考验面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压抑到要死。终于有一天,问题解决,一切尘埃落定。你开始很兴奋,接着会觉得很幸福,最后可能还会有一些感动。反正,无法用语言形容那时候的心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守仁的人生巅峰,出现在他人生极端痛苦的时候。我来给大家读一下这段:
黑暗已经笼罩了寂静的山谷,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芜的穷山峻岭,还有年近中年、一事无成、整日空想的自己,一直以来支撑着他的信念终于崩溃了,他已经三十七岁,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风华少年,他曾经有着辉煌的仕途、光荣的出身、众人的夸耀和羡慕。
现在这一切都已经离他而去。
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赐予,然后再一一拿走。
十几年来,唯一支撑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但事实是残酷的,多年的努力看来已付之流水,除了日渐稀少的头发,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
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的愚钝啊,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王守仁创立了心学,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两点。
1.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一生,就是在用他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知行合一”的一生。后来的"江西剿匪","平定宁王叛乱",也向世人全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强大之处。
2.致良知
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人欲就是天理”,”良知就是天理“,从而打破了大圣贤对于圣贤标准的垄断。
以前的儒学:圣贤是有一系列标准的,而这个标准,由大圣贤来把控。
心学: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圣贤。只要你能够明辨是非,按照自己的良知为善而不作恶,那么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圣贤。
这就好比西方的宗教改革:
以前的旧教派:和上帝沟通,必须要经过神父,而标准由教皇控制。所以就出现了“赎罪券”等。
新教派: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信奉上帝。也就是说信徒不必通过教会的繁琐仪式、规矩,或者不断行善来获得救赎,而是通过「信仰」这件事本身就够了。
3.阳明56岁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总结成四句,被称为"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打火机,打火机本身是没有善恶定义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我知道打火机可以用来点火做饭,也可以用来杀人放火。有善有恶意之动,
我的良知告诉我,如果用来做饭,打火机就是善。如果用来杀人放火,打火机便是恶。知善知恶是良知,
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只用打火机做饭,而不用他来杀人放火。为善去恶是格物。
把打火机,换成人心,就是王阳明的意思了。
哲学问题,太复杂,就不给大家详细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资料。
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突然有点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了。
每天看一点听一点,有欣喜有感动,已经习以为常,突然这一切即将结束,心里有些许的不舍和不安。
这种感觉,可能就好像,你养育了十几年的女儿,突然今天要嫁人了。
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分享:
你捧起书,读了很长时间的兴衰荣辱王侯将相风云变幻,你的脑中上演过无数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你争我斗。
有一天,你终于读到最后一章,读到徐霞客的故事,读到末尾那句“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你突然安静下来,看过的那些王侯将相还历历在目,大明王朝的风云还在脑中翻涌,你却在那一瞬间,觉得它们都不重要了。
一切烟消云散,你拨开云,终于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以及整部作品的落脚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