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有时会用“不就是...”来解释别人说的话或做的事,猛然惊醒,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自己陷入僵局,并停止思考,举个浅显的例子:A在股市中通过低买高卖赚到了100w,用“不就是”思维模式思考,会得出两个结论:
思考1:不就是因为有足够的本金才能赚到这100w么,我要是有本金也行...
---谁给的自信?首先本金你赚到了么?其次本金入场你保得住么?
思考2:不就是因为低买高卖么,我要是研究了财报也一样能做到低买高卖...
---什么时候算低,什么时候又叫高?别人怎么判断的你知道么?
“不就是”的思维模式很可能让自己陷入思维困境,不仅让自己无法正确思考,理性的看待自身能力范围,更重要的是停止了深度思考,只看到了别人做到了某事(表象),却没看到别人如何思考某事及如此行动的根本原因(根因)。
思考自己的思考,也需要思考别人的思考,其实就是“凡事都更进一步的深究”思维模式;
想想别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站在同样环境,别人可能做出和你完全相反的决定),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天道》剧中的格律诗诉讼片段,面临诉讼时,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三人退股,但肖亚文却抓住时机果断入股,一举摆脱打工人身份,直接成为实际控制人。
“丁总不会打无准备之仗,面临诉讼却无任何行动,证明早已预料到会有诉讼,而既然明知有诉讼却仍然这么做了,证明有胜利的可能性”,肖亚文站在丁元英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思考了丁元英的思考与判断,并最终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足以证明深度思考及思考他人思考与行动的重要性。
冯、叶、刘三人的思维模式,更类似于“不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将思考停留于表象。
首先,不要随便用“不就是...”这种类型的词汇,因为那可能关闭我们大脑中持续思考的开关,断绝深究的欲望,也会让专业或交谈止步于表面;愿大家都能摆脱“不就是”思维模式。
持续思考,深度思考,最终迭代自身的思维与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