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我执

作者: 精气神806 | 来源:发表于2022-10-22 19:22 被阅读0次

    1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4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John F. Clauser)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们将平均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7万元)的奖金。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价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证明了量子具有纠缠性,也就是证明量子力学是正确的,这也就证明了爱因斯坦的一个错误;二是他们的开创性实验,为今后量子信息技术尤其是量子通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根据量子理论,微观粒子可以处于量子叠加态。比如说电子自旋有向上和向下两种状态,这两种自旋态可以处于任意的叠加态。如果有两个电子,两个电子的自旋态有四种可能:上上、下下、上下和下上。把它们制备到相互纠缠的状态,自旋同时向上和同时向下的叠加态。当测量出一个电子的自旋是向上(向下)的,那么另外一个电子的自旋态就塌缩到向上(向下)的状态,不论电子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个塌缩的是瞬时的,传递速度超越了光速。最新的实验表明,这个超距相互作用传递速度至少是光速的一万倍。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斯基和罗森三人提出了一个佯谬,指出要么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要么量子力学会导致超光速的作用,与局域性相违背。1960年代,约翰·斯图尔特·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式的诞生,宣告了量子理论的局域性争议,从带哲学色彩纯粹思辨变为实验可证伪的科学理论。

    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分别进行了验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上述内容引自网络)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届诺贝尔奖物理学奖颁发给三位物理学量子力学研究者,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成立,等于证明了爱因斯坦在量子力学领域的错误。

    量子力学中量子纠缠和量子塌缩理论的成立,对经典物理学和现实世界都有可能是在微观领域是颠覆性的。

    连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犯错,凡夫俗子还有什么执念不错呢?

    2

    破我执不等同于破偏见。

    破我执,是源自佛教文化一种修行说法。

    原始佛教认为通过破除人、法二种我执,认识到所见诸相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和合而成的虚幻诸相,认识到“凡所见诸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看到诸相背后的事物本质,才能觉悟。是原始佛教认为修行修心的路径之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人人自带有成见,人人可能自带偏见。破偏见,破成见,为的是不受当下我执的约束和包袱,让自己面向未来时可以做出最优选择。

    俗话说,着了相了,就是说落入俗套成见的窠臼了。破我执,破的就是认识成见和俗套的窠臼。

    我执,是人随阅历形成的执念。以前形成的我执,既是现在认识继续提高的基础,也可能是我执固化之后对认识提高形成的藩篱和障碍。

    我执,是人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阶段,可以循环往复或者止步不前,也可以阶段性跃升。

    偏见,是正确决策的障碍。

    因为执有偏见,看不到事实真相,对事物发展规律不能正确把握,做出的选择也就是在偏见基础上的决策,离实事求是较远。

    我执包含偏见,偏见一定是我执;我执是成见,但我执不一定是偏见。

    破我执,破的是不合时宜、不符合实际的偏见,破的是对思维认识进一步提升造成影响的、由我执成见固化而成的固定型思维,不是对我执的全面否定。

    3

    不断打破我执,不断深化提高对事物真相的认识,是大脑决策正确的前提。

    人的大脑在需要迅速决策的时候,是理性决策还是非理性决策?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有两种决策方式:快速决策和理性慢速决策。

    个体大多数决策行为是机械迅速决策机制,也就是依靠以前的经验直觉决策,是快速决策;还存在一种理性思考的决策,是慢决策和理性计算衡量之后的决策。

    多项研究表明,个体决策行为大多是快速直觉来不及思考的机械决策。

    人一生当中大多数情况的决策是大脑快速机械决策机制,靠的是我执我在基础上的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直觉决策。

    这种机械决策体现在身体反应上,有身体遇到危险应激反应的战斗与逃跑机制。当然现在还发现不是非此即彼,还有第三种,就是有的人可能在应急状态下给僵化住了,不能动弹。

    人与人拉开差距水平的,往往不在于可学而至的理性慢决策水平,在于直觉随机反应决策水平。

    人一生做出的无数个随机决策,受到环境和意识多变量复杂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偶然性。但生活经验和跟踪研究也揭示一些极端波动现象之后,往往会趋于回归平常轨道。在生活中,老百姓俗说这是命,在统计数学上可以用均值回归的概念进行理解。

    人人期望奇迹出现。奇迹之所以称为奇迹,就是因为不经常发生,所以稀罕。人生如意则尽欢,这是期望,人生实则是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如果说奇迹是短时间内发生的极端情况,是小数定律靠运气;均值回归则是长时间内发生作用的大数定律,长期会趋于稳定在一条回归线上下浮动。

    破我执、破偏见,目的还是在人生面临重大临机快速抉择的时候,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选择。

    4

    到底是运气小数定律决定人生轨迹?还是大数定律线性均值回归在背后操纵人的命运?

    命运,由命和运组成。

    命是限定,由大数定律和均值回归来约束;运则是云在走,强调变化和自主积极性,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招之者,我命由我不由天,都是此类主张。

    《了凡四训》对于命运有个精辟的论断:“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云谷禅师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立命之学,命自己立,福自己修,人的命运是可以靠自己创造,而不是被命数所束缚;改过之法,要从小的过失起改过,那自然便不会犯下大的过错;积善之方,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善事积多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谦德之效,与人相处,待人要谦虚,从中学习,自然便有进步。

    日常随机决策的时候,心里有均值回归的理念,能够提醒帮助减少决策时一些错误的判断,避免一些思维偏见。要养成根据决策结果反馈调整机制,通过反思决策成果好坏或者日省吾身,判断决策能力是真的在进步还是发生了均值回归庸常现象,减少依靠运气的误导,避免自我松懈。

    对个体日常随机决策的均值回归现象,想要精确预测是徒劳的。首先是随机量大,时间不确定;其次是不规则,波动性大;第三是决策环境和因素错综复杂,人的意识状态也不稳定,短时间内极易偏离。

    正因为不可预测,人生才丰富多彩、波澜起伏;正因为均值回归线的现象存在,每个人才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仅是靠运气来改变自己命运,而是靠日常修行和自律不断提高常态化随机直觉决策水平,从而不断提升人生自我实现的标杆。

    这里不是说要拒绝运气,而是要认识到运气的降临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受小数定律约束的。有运气自然更好,指望不上运气也能过得不错,才算是水平。再说,运气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之人,没有做好准备,运气来了也抓不住。

    人生的均值回归就是命里注定,打破均值回归线的限定,实现人生阶层的跃升,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均值回归,从当下破我执开始。

    5

    直觉和潜意识的关系。

    潜意识机械决策平均能力提升,均值回归线的整体跃升。

    人在困顿状态,或者大的境遇状态剧变的时候,是打破我执的机遇。

    个体的能力优势属于内部优势,资源优势属于外部优势,运气属于意外变量,这三类优势勾勒出人与人之间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优势的强与弱,就是一个动态起伏的过程,时强时弱,怎么才能“弱优势”转化为“强优势”,怎么将暂时的优势转化为长期的优势呢?

    合金法则:组合、共鸣、优势链

    在物理学上,单一金属的性质往往有很多缺点,要么熔点过高、要么强度不足、要么韧性欠缺、要么重量太大。一旦将几种金属按照一定的比例合成在一起,就会出现飞跃式的性能提升。

    如钛合金就是钛、锰、锌等多种金属组合在一起,拥有密度小、强度高、可塑性高、热稳定性高等众多突出优点。

    对于我们拥有的优势,同样可以利用合金的原理,形成最佳的优势链。

    分类、罗列、组合、场景化

    让优势和趋势结合,形成共鸣式穿透力,找到和平台的共振点,与平台和谐共振。

    当优势有了用武之地,它就会绽放光彩;当优势恰好踩到了趋势和风口上,你的时代就无可抵挡地来临了。

    所有的成功都是由无数个更小的成功组成的,而这些“更小的成功”则是你的优势爆发的结果。

    为了让成功的势头一直保持下去,我们只能在不同阶段发挥优势、创造更多的“小成功”,通过优势链创造成功链,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旅途。

    6

    儒家破我执是用“日新其德”的工夫。

    前段时间,有机会到济南南部山区金刚纂村。

    当时心有疑问,既然有金刚纂村故事,说的是高僧编纂《金刚经》的故事,何以名为金刚?

    后来从网上查《金刚经》何以名为金刚?

    《金刚经》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所住,指的是执著,色声香味触法代表了人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世间万物。人之心不应对色声香味触法感知到的万物产生执著,既不著有,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就像对于财富,太想要得到,人就会被欲望所控制,从而变得贪心不足,毫无底线,许多杀人放火和谋财害命之事,皆由执著而生。

    若是这样便认为财物是毒药,应当见之即弃,这又是“住”在了对万法的厌恶中,不过是另外一种执著而已。

    虽然事物本身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任何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

    甚至可以说,事物本身有可能成为任何样子,而不是固定成为“某种样子”。

    而这种具有无限可能的状态,就是“空”。中庸说,未发之中,就是空。

    由此可见,“空”本身并不是不可理解,而是绝大多数人理解错了方向。

    进一步说,所谓“空”,其实与“自我执着的客观存在”相对立。

    我们要理解“空”,其前提就需要破除根深蒂固的“我执”,而这又跟修行有关——很多人正是修行达不到破除“我执”,才无法体验到“空”。

    从另外方面讲,我们所认知的事物,或者说,除了指自我以外的万事万物,包括任何生命本身,其身、心都在无时不刻地变化着,从未停息,哪怕是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而在这种量变或质变的过程之中,根本就没有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空,也不是无常。“无常”,指的是变化永不停息之状态,而不是“状态”本身。

    如一种事物从未停止变化,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无常”,但却不能称之为“空”,否则,就会误解了“无常”的本义以及读不懂“空”的内涵。

    《清静经》中说空,即: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7

    打破顽空须悟空,空是破我执修炼的一种功夫,空不是虚无。

    《清静经》说空,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所谓“三者”,就是指心、形、物,而“三者既悟”,则是强调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即空。

    言外之意,凡夫俗子,大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或者说,被这三种东西所束缚,从而无法获得真正的清静与自在。

    “空”并不是没有或者不存在,而是强调不受外境与自身欲望所缚

    所谓“空”,有人认为是没有或者不存在。

    这当然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因为“空”这一概念,在道家文化当中,诠释的是摆脱外境与自身欲望所缚之后,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由此可见,“空”在此,并不跟“有”相对立,而是强调没有任何束缚。

    忘掉物、形、心,才是真的悟空。

    “空”并不是向外而求,而是放下一切执著,“空”非有非无,根本就无法“悟”,更无法求。

    当一个人能够放下一切,也就意味着可以摆脱一切的束缚,那么,“空”自然而然就呈现了。

    行尸走肉,活着还有什么趣味?人生至味是清欢,人生有真趣

    破我执,是新生活的开始;破我执,是日新其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我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pr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