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过日子,免不了与锅碗瓢盆、刀剪叉勺打交道。
小时候,农户用的各种铁器制品,包括镰刀、斧头、篾刀、冲担、锄头、菜刀、剪子、钉耙、扬叉、桶箍等,都是铁匠铺子里打造的。那时,没有啥品牌概念。
上了大学后,读伟人的选集,看到伟人1956年的一个讲话,那篇文章是《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里面说到:“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个恢复,而且恢复的更好一些”。至此,方知刀剪之类是有品牌的。
慢慢的,我大致明白了一些刀剪品牌名称。巧的是,如同我们生活中喜欢用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刀剪类民族品牌主要就是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杭州的Z小泉(张)、北京的W麻子(王)和改革开放后冒出来的广东阳江十八子(李)。由于市场上没有见过W麻子,联想到伟人那句话,以为潜台词就是W麻子不复存在了。
至于Z小泉,因为家里用的是它,对它是知道的。进入新世纪后,具体哪一年忘记了,到在太湖边上的某疗养院体检,临结束有一个价值200元的消费卡可以在疗养院的超市购物,我就拿这个卡换了一盒各式各样的Z小泉剪刀。
Z小泉在品牌归属上曾经有杭州和上海之争,双方还对簿公堂,最后杭州打赢了。其实,品牌创始人张小泉本人是徽州人,具体说是现在的黄山人。安徽黄山、宣城一带靠近,一条新安江,贯通千岛湖,可以直达杭州,再走一个黄山到杭州的距离,就到上海了。所以,历史上,直到现在,这一带的安徽人在杭州工作、生活的屡见不鲜。
至于北京的那个W麻子,自从看了伟人写的那段话,加上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牌子,我以为它已经早就寿终正寝了。
但是,这几天——对,就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才发现W麻子品牌还在,可以说颠覆了我的认知。
怎么会知道的呢?说起来也是与Z小泉有关。
这几天,七月流火,“哐当”一声的Z小泉一下子打破许多年的宁静,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对象,是因为有人用Z小泉菜刀拍大蒜头导致刀断了。消费者致电客服,客服说“不能拍蒜”。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因为这个回答,舆论沸反盈天。
Z小泉在舆论场尚未平息,旋即牵出同业竞争的老对手W麻子也上了热搜。W麻子上热搜,要点抑或卖点就是“能拍蒜”,显然是想与Z小泉的“不能拍蒜”分庭抗礼,针锋相对。
到此时,我才如梦方醒,原来W麻子这个牌子还在,而且在伟人1956年写那篇文章后一直都还在。同样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拥有同仁堂、全聚德等老字号品牌的北京市竟然在2020年把W麻子这个已经存在了370多年的品牌用4000万卖给了广东阳江的一个企业。真是孤陋寡闻啊!
启示:如果不是因为Z小泉客服“不能拍蒜”的随口一说与已经改换门庭的W麻子销售人员“能拍蒜”的有目的的视频直播双双冲上热搜,我对W麻子的前世今生恐怕仍然停留在伟人的那段话并因此形成的错误认知的肤浅层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此看来,闭目塞听,以至于孤陋寡闻,必然贻笑大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