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笑话来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起跑线》,这就是我想起来的第一句话。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不过是主人公攻克种种困难,升级打怪的故事。
他们要取得的胜利果实就是,送自己的女儿皮娅进入最好的学校念书。
“我坚决不能让我们的女儿接受像我们一样的教育。”米塔这么斩钉截铁地说。
米塔所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大概是许多没能进入顶尖私立中学的学生们都将接受的道路。
进入一所破败的公立学校,没有椅子,没有干净的卫生间,无法系统学习在印度犹如精英标识一般的英语,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用英语和别人交流,就这么被固化在自己所处的阶层。
像自己的祖祖辈辈一样,学习“贫穷”这一门高深的功课。
进入公立学校不可怕。
可怕的是阶级的固化,可怕的是不管你多么有才能,不管你有多努力,都无法打破横梗在你头顶之上的玻璃天花顶。
玻璃天花顶才是最为残忍的存在,你看得见上层的人们优越的生活,却永远无法到达。
“知识改变命运。”显得如此正确。
可是,原本“简单”的道理,却在印度——这样一个教育资源分配及其不平衡的国家,显得如此困难。
我比你先来一步
这个世界的规则向来讲究“先来后到”。
排队,我比你先来一步。
拉吉不过晚来了一会,就得站在看不见尽头的队伍的最后。
在这条队伍里,有人在这里打地铺睡觉,有人提前几天就站在这里……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张入学申请表。
富有,我比你先来一步。
他们不想要“在旧城区开服装店的老板的女儿”,说白了,你们不够优雅,不够有学识。
别人比你更早富裕起来,所以别人能说出来“我们的孩子只能跟平时说英语的孩子们相处”,所以别人会在你们的背后予以嘲弄。
而你只能羞愧地低头,却不能反驳一句。
米塔和拉吉的夸张和无知总是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那你是否能看到其中的心酸?
贫穷,我比你先来一步。
中产阶级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不够富裕让校方另眼相看,不够贫穷让他人心生怜悯。
他们没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他人怜悯富余出的“25%”的入学名额。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就连贫穷也要先来后到。
拉吉和米塔的位置太过尴尬,他们没有贫穷的经验,惹出了一大堆笑料,却让人心里钝钝地痛。
米塔问:“你怎么不把这些都教给我啊?”
别人告诉他:“贫穷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教会的。”
于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中产阶级,站在贫穷和富裕的过度地带,望“学”兴叹。
温情不会绝迹
当竞争、适者生存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即便《起跑线》是一部反应这种现实的电影,我仍然要说,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
即便大环境十分冷漠,但是仍有小而温暖的闪光点,在告诉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会绝迹。
当拉吉一家伪装“穷苦人家”,“掏不出”两万三千卢比的“赞助费”的时候,希亚姆以身犯险,就是为了帮他们一家解决这一困境。
当希亚姆识破拉吉一家真实的身份的时候,他冲进学校准备上告校长的时候,皮娅稚嫩的一声“叔叔”,让这个男人放下了愤恨。
“皮娅也是我的女儿”他这么对拉吉说,然后扬长而去。
善良的人永远存在。
希亚姆说:“我永远都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剥夺他人的权利。”
听到这一句话的拉吉陷入沉思。
笑中带泪最为刺痛
印度向来擅长于拍反应社会问题的电影。
前有嘲弄教育刻板无能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又有反应女性人权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的出现,我们都不太吃惊。
即便前文中我说《起跑线》是一个温情的故事,但是社会类型的电影总会让人有刺痛感。
当这个社会极力推崇“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把这句话奉若神明的时候,社会却在阻止你接受更好的教育,阻止你学习更多的知识。
这是《起跑线》最为尖酸刻薄的地方,也是最戳观众痛点的地方。
到底什么才是最公平的方式?到底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他们理应接受的教育?
道理很简单,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实施的过程必定是困难的。
拉吉和米塔是明显的电影里的父母,他们把女儿米娅送到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放弃良好的学习环境、精英阶级的同学和家长委员会,毅然决然地离开,留下了英雄般的背影。
我佩服这样的父母。
尽管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能只在电影里出现。
从拉吉掏心掏肺的演讲之后,除了他的妻子米塔之外没有人肯站起来给他鼓掌就能看出。
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并且坚信自己将会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你又如何能确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当初的一个决定,与真正的精英阶级无缘?
社会本不该是这样的。
社会应该是一个鼓励大家为了一个更好的集体而一起努力的良性循环体,而不是让一个为社会考虑的人因为自己的作为而感到后悔的所在。
我们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未来
我们要总是提醒自己,会变好的,一切都会变好的。
天价的学区房,只重视升学率的现状,唯分数论的残忍,固化的精英教育……都会改变的。
但是这些都不是会自己改变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总有一天,“寒门难出贵子”的言论,会再少一点点。
总有一天,孩子们都能接收到最好的教育。
不管他们来自哪里,不管他们的身份……
我也明白绝对的公平不存在,我也没有资格否认名校存在的意义。
只是希望这极端的一切平和一点,至少给所有人机会,至少让所有人都有权力享受这样的待遇。
中国和印度的状况极其相似。
所有的家长都极其注重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的未来,买高价的学区房,报昂贵的个性教育辅导班,送孩子上各式各样的兴趣班,送出国读书,更有甚者直接全家移民。
这些状况在两代人都以孩子为中心的中国家庭里并不罕见。
我们常常笑对种种艰难。
没有什么是能够动摇我们的。
这样的我们怎么能被辜负?
未来总会变得更好的。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努力着啊。
作者:玥兔小姐,一位没文化的戏文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有思社独家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