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马瑞老师的《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读后感
作者:暖暖
这本书适合通读,因为很好读,非常引人入胜,我这个读书很慢的人也能够读的很快。
看了目录也没理出重点非重点来,读完发现好像是马老师的一篇篇感悟汇集而成。
马瑞,是一个有大智慧,有大爱,最突出的是她特别有趣,前者人不少,后者人不多。我有幸认识这么一位二者合二为一的人。她的线上P.E.T.课程教我养成感恩日记的习惯,她的晚安冥想让我有个好的睡眠,她的话倾听练习让我合理释放情绪保持轻松。说着说着又想要与她链接了。
言归正传,这本书融合了育儿学、心理学两大学科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育儿的困惑,马老师与别的老师不同的地方是,她非常理解我们当妈的痛苦和困惑,她也是当妈的人,我们的想法,她都懂。
这本书读完,让我觉得育儿的轻松,如果只说一点,我学到了,要想好个好父母,先想想如何成为自己,活出来自己,孩子不是看父母说什么,而是看父母做什么,所以身教最重要,父母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孩子也会学习到,并且传承下去。
有几句话很想记录下来:
所谓成长,是减少的过程,而非增加。当我们把所有的障碍都清除,回复到纯净的孩童之心,我们就能体会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的喜悦。其实,喜悦本来具足在我们心里,只是被覆盖了。
这世界上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我们给不出,因为我们从未被如此对待。
你怎么说不重要,孩子会学的,是你怎么做,你怎么对待孩子也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真正学会的,是你怎么对待自己。
在育儿理念上,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话,那就是妈妈的成长和幸福。
当我们更多地和对方谈“感受,”而不是别人的“对错”的时候,这就会成为一个更多理解,更少争执的世界。
让一个人厌恶一件事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强迫他去做。
相信孩子内在有一个“需求”,而不是孩子“坏”,所以导致这个行为。
调整孩子的价值观,最有效的做法是做孩子的榜样。
你最好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能身体力行地表现出这种生活方式带给你的快乐和价值。
问题本来就是属于孩子的,当“球”被还给孩子,孩子就会承担起本该属于他的责任。这正是“抗挫力”的养成。
情绪是一种能量,但它会来也会走,能够流动,如果它被禁止表达,情绪就会在那个当下被堵住,积聚起来,等待再次被触动的时候,喷薄而出。
当孩子有情绪,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看到他的需求,让他说出心里话就好。
语言是非常无力的,让一个人厌恶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不断要求他去做。
动物父母只会要求还子做到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事,甚至,他们并没有要求,他们亲身示范所有的事,他们先做出来,并且做好,如此而已。
在我们对孩子的倾听中,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沉默,沉默代表的正是允许。如果我们给出更多的接纳,哪怕是用沉默的方式,孩子就可以在土壤里恣意伸展,成为他们自己。
想要一个幸福的晚年,先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让自己拥有一段独处的时间,就像往“能量银行”里面存钱,最好在固定的时间,这样可以让我们保持轻松的状态。
意识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部分,占5%,潜意识就是我们“想要什么”,占95%。
为什么我们谈感受,不谈对错,因为感受,就是潜意识的语言。
人类所有不快乐的根本原因,都来自于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我们要学会跟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看到它,理解它。尤其是孩子。
别轻易指责孩子,他所有看似“找麻烦”的举动,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找到的解决方案而已。
我们曾经給予孩子的尊重或者蔑视,鼓励或者打击,爱或者恐惧,迟早,都会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抵抗挫折,需要有真实的能力去处理它,也要有心理的勇气地面对它,二者缺一不可。
为了孩子,忍住满足自己的冲动,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孩子自己吧!
别再抱怨你为孩子做牺牲了,那只是你在做选择。
当我们的心被爱填满,就没有恐惧的位置了。
无论是亲子教育,还是自己的生活,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你只需要问问自己:这时候,爱会怎么办?
避免指责,只说自己的感受。
我们最应该允许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我们也能够允许自己,以自己“喜欢”,而不是“应该”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爱一个人,就让他快乐!
以上是我读时触动我的地方,我想我该重新学习一下P.E.T.父母效能训练了,知道还做不到,可能是还不知道,或者长时间没有浸泡在这个环境中了,过去的三十多年的模式太根深蒂固了,改变并不容易,也许需要学习一辈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做总比不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