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秋”时代,相信凡是学过中国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相传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因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记录下来而得名。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不再有往日西周“礼仪之邦”的安定秩序,转而发生的是一系列旨在夺取天下霸权的争霸战争。应运而生的春秋五霸在浩荡的先秦烽烟中群雄逐鹿,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兵员、物资、武器需求的大量缺口,古老的井田制逐渐瓦解,新兴的工商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中小贵族的崛起,其政治地位不断跃升,原有的分封制受到挑战。到了春秋中期,诸国开始出现一批大世族,他们不仅垄断了本国的经济命脉,甚至长期把持朝政,宗法血缘纽带瓦解,传统历史和道德规范趋于崩溃。在政治上,主弱臣强的现象普遍存在,更有甚者,一国的领政者竟是某一贵族的家臣。后世称之为“礼崩乐坏”。

而我们要讲的故事便是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作为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孔子,已经三十五岁,所涉及的人物一直伴随并改变了他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前面说到,此时的天下局势纷乱,多数邦国内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面,就连以礼乐称道的鲁国也难以独善其身,鲁国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在当时逐渐架空了鲁国的公室,执掌朝政。因为是已故鲁桓公的后代,故史称“三桓”。他们专权行事,僭越礼制,在封邑建造与国都相当的城池,享受和鲁公同样的礼乐和车马,可谓权倾朝野,为其他贵族所忌恨。

贵族们闲暇时常以斗鸡为乐,这是当时贵族们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赌博活动。两主人以鸡相斗,得胜之鸡的主人是赢家。有规定,各方均不得作弊。恰恰季孙氏家主季平子就有斗鸡的嗜好。可有道是”既生瑜何生亮“,他的邻居郈昭伯——鲁国的一支小贵族郈氏的家主,也酷爱斗鸡,麾下雄鸡了得,二人经常在一起进行斗鸡比赛。这样平常不过的娱乐活动,却让小心眼爱面子的季平子求胜心强烈,遭遇一系列惨败后,竟然命人在自家的斗鸡翅膀上涂抹芥末,用以伤害对方斗鸡的眼睛,史载“季氏介其鸡”。
是日,双方再次对决,郈昭伯家的斗鸡没能抵得过这芥末的巨大威力,数次败下阵来,也引起了郈昭伯的怀疑,自家的斗鸡远近闻名,未尝一败,如今怎如此不堪大用,探查后得知季氏作弊,大怒,遂也用作弊还治其身。他派人将锋利的铁爪佩戴在斗鸡脚上,两鸡搏斗,季平子家的斗鸡再也没能战胜,身上纷纷挂了彩,这让季平子大为光火,指责郈昭伯作弊,要讨说法,郈昭伯不屑一顾,反以季平子先作弊争锋起来,季平子恼羞成怒,悻悻而归。
但是,堂堂鲁国扛把子,怎能咽下这口气,于是率兵攻占了郈氏的封地。郈昭伯打不过,气急败坏地跑到鲁昭公面前告状,本来就忌惮“三桓”隐患的鲁昭公正愁没机会收拾他们,这下可乐坏了,想都没想就率兵包围了季平子家。季平子眼看季氏家兵挡不住鲁公的军队,便上书以归还郈昭伯封地为条件,请求鲁昭公退兵。铲除三桓的良机怎能放过,鲁昭公直接拒绝了和议。这是要致他于死地啊,季平子一不做二不休,马上派人向三桓的另外二位求援,孟孙氏、叔孙氏因为害怕鲁昭公迟早对他们动手,便先下手为强,举大军进攻鲁昭公军队,在当时,“三桓”掌握的军力远大于鲁昭公,这样公然的反叛直接导致鲁国易主,政局动荡不堪,鲁昭公远遁齐国。

一场由斗鸡引发的内乱,看似荒诞而可悲,但却是各方势力剑拔弩张形势下的导火索罢了,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例证。随着春秋末期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早期的分封制基础日益瓦解,各阶级不在以邦国利益为己任,我们可以看到的各大诸侯不在像以前那样侍奉周天子,作为诸侯的家臣,也同样不在忠于其主君,各行其是者比比皆是,诸侯国内部上下离心,各为其主,甚至欲做大以自立者更不在少数。鲁国内部相互倾轧的局面亦是各大诸侯国内部权力角逐的缩影,争霸天下的雄心不再只是各国国君的专利,如果明白了这一点,“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突然发生便也就见怪不怪了。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杨伯峻《春秋左氏传》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