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48961/cff44e8354aafd35.jpeg)
来宁夏,自然是冲着这里的历史而来,更确切的说西夏的历史而来。西夏王陵是消失了的西夏王朝的标本和缩影,充满着神秘,这是到宁夏旅游必选的风景点。
这个据说是丝绸之路上神秘消失的王国,而消失的那么彻底而让人想从现在向历史张望,曾经这里繁华几层?又如何在音乐的最高潮时却戛然而止,留下了散落在西夏大地上几个零落的音符?或许今天的学者已对那段历史拼凑出一点点原型,对于今天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游者来说,感官上的、视觉上的冲击也许更现实些、更真实些。
从宁夏首府银川市向西35公里,在贺兰山东麓,东临银川平原,一片平坦开阔的荒漠上,分布着9座帝王陵和众多王公大臣的殉葬墓,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帝王陵园之一,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县的宋陵相当,它承接了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成到党项西夏拓跋氏的历史,是党项文化、汉族文化、佛教文化的有机结合。
面对这个异样久远而神秘的文明,去感悟文明兴衰的奥秘,有一些期待,有一些忐忑。
西夏王陵景区有一博物馆,是一座以西夏历史沿革及以西夏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场馆,珍藏着西夏文物三千多件。馆内有相关李元昊的史料与功勋记载,也有李元昊的雕像。李元昊是西夏王朝的开创者,据说是北魏鲜卑皇族拓跋氏之后,原名拓跋元昊。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因功被赐李姓。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的建立,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西夏王陵方圆五十多平方公里的陵区,稀稀落落的游人,似乎和这里的历史文化不相称。九座帝王陵,组成了西夏王朝历代帝王的陵区。每座帝陵都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地域宽扩。环境静幽的景区,心情放松,好奇心油然而生,可以从容地走,慢慢地看,更多了解西夏文化,了解那段湮没的历史。
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以党项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佛教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王陵许多附属建筑早已被风雨侵蚀而毁坏坍塌,岁月的烟尘荡去了陵园当初的威严与奢华。但陵园的阙台、陵塔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宏伟的规模和严谨的布局清晰可辨,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3号陵园是9座王陵中占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据考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俗称“泰陵”。陵塔位于墓室的正后方,令人惊诧的是,陵塔不用贺兰山石头,也不用砖头建,全以夯土筑成,这显示出西夏贵族特殊的葬俗。
在贺兰山的大大小小的王陵,基本都被盗掘一空,剩下的这些黄土堆真的算是徒有其形了。陵园后面便是挺拔的贺兰山,众多的陪葬陵如黄土丘散落在山脚下的荒草乱石间,悲凉而凄美。
西夏,自公元982年立国,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历时246年。在近两个半世纪里,以党项羌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统辖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富特色的区域性民族文化——西夏文化。
随着王朝的没落,西夏的文化也基本当然无存,包括独立的西夏文字。西夏李元昊创国的时候,为更好的发展本民族,创立文字、兴建学校等,其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在进行会意,如今看起来字形相对复杂,然意思却相对容易懂。然没有强大载体的文字与文明,最终还是消失了,有人说,文字没有流传下来是因其复杂,我观未必,汉字也不简单,至今依然在使用。
如今,空留下座座陵台,像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西夏王朝已经远去了,“是非成败转头空”,但党项民族粗犷、豪爽的神韵还隐约可见。游西夏王陵,除了充分领略贺兰山雄浑悲怆的气魄外,更多会被西夏的历史沧桑所感染。
幸好,还有这一抔黄土,让人追忆那个年代,牵带出一点点关于历史的零星碎片,散落在贺兰山下,曾经的王侯将相,曾经的功名利禄与今何以益,后人称颂还是唾之,千秋功过任评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