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这本书我读了蛮久,前面读得很慢,后面越读越快,而且自认为已然达到了张无忌学艺的状态——看到最后,那些原则已然记不清了,但整个一本书在脑子里留下了几道清晰的痕迹。
一、作者简介
这本书最近称得上网红,它的作者在金融领域的水准远超他在文字上的功力。 瑞·达利欧(Ray Dalio),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 26岁时创办桥水。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财富》杂志)。他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具有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于他独到的投资准则改变了基金业,美国CIO经理人杂志称其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书中他对其本人个人经历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早年曾到访中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也颇有影响。
这样一个人,观其履历绝对是成功人士中的成功人士,他把他的一生经历,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规则与经验立言成书,卖点非常明显。必然让有企图的人们趋之若鹜,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二、本书简介
为什么我说这个作者在文字上的造诣远不如其本行呢?本书太多内容的核心是重复的,结构上看似清晰,但实际上内部逻辑翻来覆去说的是一件事,所以我们说,到最后,我脑子里只剩下几条痕迹。
本书整体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历程;第二部分:生活原则;第三部分:工作原则。结构上的逻辑是,后两部分的原则都与其经历有关,因此他在最初先回顾了他的一生,特别是桥水的成长与起伏。而后两部分的原则其实内部的核心是一致的,换而言之,作者的处事原则是一致的,只是应用在了不同的领域。
首先,他一生所坚持的总原则是——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金融大亨,赚钱并没有在其关注区域内,他认为那只是有意义的工作与人际关系所带来的附属品。也正因此原则,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他对人本身非常关注,以至于在工作原则中有很大的篇幅都在讲如何选人、用人,他认为“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
其次,不论是生活原则还是工作原则他所要做的都是如何做出最优的决策。从决策过程、决策参与人的信度、评估决策效果、分析问题、优化原有的决策体系所涉及的元素。他把整个企业的运作当成一个机器,按照设计一步一步稳健运行,一旦出现异常,那么就要去识别、修复问题,不论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在过程设计本身还是参与决策的人。
最后,他能够实现以上的原则其实都必须有一个内在逻辑就是尽可能的透明度。他坚持对人、对事绝对客观和理性的评价。其他读者从实操角度曾分析过他这一套评价体系的实用度,各种列表、矩阵,一般企业完全没有办法落地。就说对每个人决策能力和信度的评价,全公司多维评价,在绩效评价是完全开诚布公,实事求是,甚至直接涉及换岗或者辞退,我相信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看是能力不足还是技能不够,如果是技能不够可以提供培训,而如果是能力不足,则直接考虑换岗或则辞退。我在一些报道中了解到,桥水一年的流动率是30%,这在美国的金融企业当中应该是比较高的了。我相信这与这个机制有关。
三、我的思考
本书在我脑子里最为深刻的一个痕迹就是近乎机器的理性。虽然在桥水,从建立之初就有近乎家人或朋友的文化传统,作者和他的同事们有着同事和朋友的双重关系,但如果结合他书中所体现的风格,那么他们之间绝对是“诤友”。
通过《原则》中所体现出的方法、思想与文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为什么桥水在多次从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或者说,即便有波折到后来也可以迅速反弹。那就是,在桥水,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他们都要清楚的了解这件事赢,赢在哪里;输,输在哪里,这个人,好,好在哪里;坏,坏在哪里。桥水从不会因失败而气馁,成功而骄傲,经验与教训在桥水具有同样的价值,都只是他们计分表中的一个积分,记录后,没有惭愧或者欣欣然,要做的只有继续向前。
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习惯,而这种思维习惯如果放在个人管理中也是值得借鉴的。如果我们可以尽量理性,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人生中的跌宕起伏,输赢得失,我们就知道失败与成功都不会是成功之母,我们即没有功劳簿、也没有耻辱碑,那只是一个个曾经。而在人生路上,唯有理性反思、客观剖析、果断行动与没有任何借口的坚持才是我们前进的阶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