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家的专硕培养规模可谓是大幅度提升。根据教育部在去年1月份公布的《教育部公示2017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结果》,现在国内MBA院校又新增了11所。
同样,报考人数也是年年上涨。随着单证在职研究生取消和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通知的颁布,MBA的报考人数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
为什么MBA为什么会这么热?根据市场决定论来说,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MBA的潜力啊!
商学教育,是一门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学科。我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经济引擎,商学教育的蓬勃兴旺实在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今年网报一开始,就有关于网报人数的谣传,这些都从侧面展示出了MBA的热度。
小编特别喜欢的一个理论,叫做点线面理论。大概意思是,你的人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除了你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在于你站在什么样的面上,这个面能够给你赋能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商学的兴盛是一个面,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面,是能够给个人赋能很多的,直接就体现在薪资的上涨上:
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最近五年,全球80%多的企业希望招收MBA毕业生。据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MBA学生毕业后有6.6%的人年薪在100万以上,23.1%的人年薪50万—100万,35.5%的人年薪在30万到50万。其中清华—MIT全球项目的毕业生通过MBA的学习,16年毕业生平均薪资为42.8万元,同比17年新生入学薪资高出17%。
根据《金融时报》的2018年的FT榜单,我们可以看到排名在前10位的商学院,毕业生的薪水涨幅都在90%以上,事实上排名前100的商学院,最低的薪水涨幅也在60%以上,而最高的超过150%,有超过50家的毕业生薪水涨幅都超过100%。
其中,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MBA项目的薪资增幅(Salary Increase)位居全球第1,薪资增长率达182%,而就业率(Employed at Three months)连续五年居于全球第1。
冷冰冰的数据后面,是白花花的钱啊!
不过,虽然数据如此让人欢欣鼓舞,但小编还是得提醒一句,虽然大环境可以如此赋能,但是个人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味的追求拓展人脉忽略了学习本身,必然会导致能力得不到提升,也谈不上薪资竞争力。在数据中心,
MBA可以是一些高级岗位的敲门砖,但是真正能够产生影响的是你在读MBA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过往的工作积累结合后,能否在相应岗位上与没有读过的人拉开差距,发挥出更多的价值。
而且,根据小编目前收集的消息,今年的MBA报考热度也是持续走高,很多学校都爆了,所以大家还是鼓足精神,一举成功,拿到这张薪资上涨的入场券!
通过以上的数据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职业人还是很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念MBA,他们通过MBA系统的学习,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就连升职加薪都是无可厚非。
MBA拥有的商业化和国际化
所谓体制内MBA,是指需要考生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即联考(也有称统考),考分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分数线后,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院校MBA复试,复试通常包括面试和笔试。另外,很多MBA院校实施了先面试,再参加联考,过线后补考笔试的方式。
简而言之,体制内MBA就是需要参加全国联考的MBA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MBA学位证书以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除了我们常说的体制内MBA,另一类是不需要参加联考的“体制外MBA”,通常是与香港、台湾以及国外商学院合作办学的项目或海外商学院国内独立办学项目,毕业后可以获得海外硕士学位证书。免试入学参加主办院校组织的考试,是用来满足自己名校情结同时还能获得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是再合适不过的途径了。
不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MBA项目,基本采取了相同的在职学习方式,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两者的教学质量不能因为有无学历证书而简单判定。。
体制内的院校就好比是国内比较好的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等,当然,这些学校也不是想考就能考进去的,毕竟每年研究生的录取率都是比较低的,何况是这些985/211的高校,体制外的MBA比较好的学校有:亚洲城市大学、欧洲大学商学院、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等等,这些都是免联考在职学习的。
MBA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管理人才教育,不需要泡在实验室做理论研究,外部资源调用的越好,学生进行商业实践的机会就越丰富。靠近外部资源,这是商学院在管理教育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是全球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面对上述两种不同的MBA培养模式,申请人应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亚洲城市大学、欧洲大学商学院、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教学中心--南孔教育中心从2007年开始一直都专注教育培训, 成立至今培训各层次各专业学员3000多人,其中在浙江开办在职MBA学位班22期,其他专业硕士五期,在职DBA一期,毕业及在读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1000多名,办学11年多得到了众多学员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