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散文《夕阳透入书房》读后碎碎念:
我很不会描写,一是过往看书,遇见描写十有八九直接跳过,描写功力欠佳,便成了恼人的苦果。二是内心时不时有股不耐烦的力量,与我那颗想要静下来耐心描写的心,抵触着,想要沉下心来描写,非得经历一场惨烈的内战。
且看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看他怎么写夕阳:
暮时的阳光,温和,红得像橘色的灯光,不管照哪,哪都显得分外美丽。
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
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冯先生不管写啥,总能恰当的写些人生的哲理,比如,刚起笔写夕阳,就写到了“永存”,然后是自我意识的流出: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
夕阳,是短暂的。带着对人世间的眷恋,却要一点点西沉陨落,虽有不甘,抛给人间的,却是最夺目的光芒,连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也被它照得极亮极美,自由、无声、缓缓地游弋在半空中,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
夕阳,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都说朝阳是年轻人,夕阳是老人,朝起夕落的一天,便是人一生的缩影。
看见朝阳欢喜,看见日落唏嘘遗憾不舍,有人便看出了光阴的珍贵,不负年华,勇于追求,免得老大徒伤悲。
而有人,却很奇怪,明明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却打着活在当下的幌子,趁着年轻收入尚可,声称不要亏待自己,不管不顾地消费、享受,半点不为未来打算,貌似永远会二十几三十几。更不会想着积攒下点本金,让它们成为一个又一个劳动力,替自己挣些额外收入,甚至有朝一日,本金足够多,赚的钱财超过自己的本尊。
青壮年的二三十年,只不过是弹指之间,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漫长。
现如今老人们享受到的待遇,领的退休金,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到我们这一代,能领多少退休金都还是个问题,更何况老龄化更严重的后几代。
这是个有点悲伤的话题。
这也是一个有人认同,却也有人摇头不屑一顾的话题。
夕阳西下,明天还会日出东山。
但做为人,今日过了,便少了一天。三十五一过,身体机能便会慢慢退化明显,最要命的是,只能一年一年的往后过,二十三十岁,只会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虽说老年并不可怕,但依我浅薄的见识,也是相较于身体比较健康,积蓄比较殷实,凡事想得开,孩子也教育得不错,还能放手不干预年轻人生活的老年生活比较自在。
年轻时要活在当下,行在今日,是要在当下为自己的将来早做打算,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只图享乐和挥霍。
以上基于最近所闻,一些年轻人月光无积蓄,甚至不顾负债也要消费的“苦口婆心”碎碎念。写完想想,其实哪一代人,都有挥霍了再说的一部分人。年轻人还有调整的可能,等待老年人的,大多是孤苦凄凉(霍霍惯了的父母,他们孩子长大后的日子也是很艰难的,想养儿防老,是奢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8094515/7afbc121f5c60c86.png)
网友评论